从事心理学教学30多年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大多数来找我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很健康,精神正常,但他们并不快乐。”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幸福,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外,还需要第三个要素——“灵魂安顿”。
傅培荣说,他在台大任教30多年,每年都有学生问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总是回答:“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仍然是一个问题。哲学答案。
追求智慧固然好,但如果只是停留在那里,就很容易不快乐,因为想得太多,质疑太多,很难彻底弄清楚。
面对这个终极问题,稻盛和夫说道——
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
我会明确地回答:“这样,当你死的时候,你的灵魂会比你活着的时候更加纯洁,或者换句话说,你会以一个更好、更高尚的灵魂来迎接死亡。”
我们经受了各种风浪的冲击,尝尽了人间的一切悲欢离合,我们孜孜不倦、顽强地工作,直到停止呼吸。生命的过程本身就像砂纸一样磨砺灵魂。人在磨炼过程中,提升品格,修炼精神,以比出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世间。
人生在世,是神给我们一段磨炼品格的时间,也是神给我们锤炼灵魂的一个场所。只有持这种观点的人,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只有这样,你才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无尽的快乐。
“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对人生这个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提升品格,锤炼灵魂。”
哲学源于惊奇,然后沿着“爱智”的道路不断追问。最终,追问自然会牵扯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灵魂和信仰。因此,杨振宁也说:“哲学达到极致,就会诉诸宗教”。
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中最基本的判断事物的原则从何而来?追根溯源,哲学是稻盛和夫“美丽的灵魂”的产物,是他准备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他的“灵魂安顿”的地方。
基于“提升品格、锤炼灵魂”的出发点,在纷繁复杂的企业事务中,稻盛和夫认为“作为人,什么是正确的?”以“是非善恶”而非痛苦的“得失”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用自身内心信念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并以此进行正直经营,并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霍金在《大设计》中宣称“哲学已死”。他的理由是“哲学跟不上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发展的步伐”。
尼采曾经说过:“上帝死了。”尼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厌恶当时基督教神权政治对哲学、文学和科学的限制,他举起双臂想要冲破这种不合理的限制。
如果哲学家能够跟上现代科学的发展,霍金还会说这句话吗?如果社会允许人们有自由意志,人们渴望灵魂的安定,尼采还会如此果断吗?
人类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既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又生活在自我编织的意识世界中。
因此,人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也需要安魂曲、诗歌和距离。毕竟,儒家的仁慈、佛陀的慈悲、基督的爱已经并正在安定许多灵魂。
杨振宁曾说过:“张首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是时间问题。”虽然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但可惜的是“天使粒子”的发现者却因抑郁症自杀了,他终究还是与“天使”分离了。差了一步,令人失望。我们能否从“心灵的沉淀”中得到一些启发?
科学、哲学和信仰是人类观察世界的棱镜,进而构成万花筒。三者缺一不可。
痴迷于科学的人,见解独到,但难免心胸狭隘,缺乏洞察人心的力量;
对哲学有偏执的人,视野广阔,但难免模糊、不人道;
对自己的信仰偏执的人虽然富有同情心、富有同情心,但却很难避免迷信的困扰。
稻盛和夫三者皆集,是一位有德、有功、有名的大师。
本文节选自《赋能心:稻盛和夫的核心密码》
销量500万册《生活之道》、《心之道》、《京瓷哲学》
作者稻盛和夫的阿米巴赋能企业帮助实现高额利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0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