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4年第五届世界杯首次电视转播到1970年首次卫星转播,世界杯的商业化开始了。以电视为代表的显示技术的发展成为世界杯真正全球化的引擎。世界杯绿茵场上滚滚而来的激情和金钱,也极大地促进了电视的研发和销售。世界杯赞助商在品类上具有排他性、排他性优势,一个领域只有一家公司才能成为赞助商。 JVC、夏普、索尼、三星、海信……这些品牌的出现背后,是世界显示格局的悄然变化。
世界杯上不乏电视企业。从CRT时代到液晶时代,欧美日韩电视企业都利用世界杯打造品牌力,留下了与电视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印记。在世界杯广电技术迭代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视企业从跟随到站起来再到自主发展,最终实现技术超越,逐步上演逆袭。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决赛,阿根廷点球大战7-5击败法国,时隔36年再次夺得世界杯冠军(阿根廷上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是1986年)。如果算上1982年世界杯电视品牌赞助商的出现,中国电视企业足足花了36年才获得世界杯赞助资格。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海信取代索尼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业独家赞助商。今年卡塔尔世界杯,海信“中国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我们一起努力”、“干好,夺冠”的广告语就像一个赛季系列。每一集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信息。信号。
1954年,里程碑式的拥抱
时至今日,人们仍习惯将1954年瑞士世界杯视为真正世界杯的开始。由于赛制和战争因素,前四届世界杯更多是门票制,关注度有限。
直到1954年第五届世界杯,电视这个日后将世界杯魅力放大到极致的媒介,才第一次拥抱了世界杯。 1954年瑞士世界杯虽然是电视直播而非同步直播,但仍然给球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体验。尤其是在西德与匈牙利的决赛中,从二战耻辱中走出来的德国队上演了“伯尔尼奇迹”,惊艳逆转匈牙利。这不仅将电视收视率推向高潮,也直接助力了德国的战争努力。后精神重建。数据显示,当时全球有近9000万人通过400万台电视机观看了这场比赛。
图:贝利穿着PUMA球鞋三夺世界杯
到1970年,电视已在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普及。那一年,世界杯首次通过卫星转播。黑白电视真正将足球送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纪念这一里程碑,官方用球被命名为“Telstar”,代表电视之星。那一年,著名的“贝利鞋带”事件也发生了——当裁判正要吹响决赛开场哨时,球王贝利叫停了比赛,弯腰系鞋带。十几秒的时间里,他脚上的PUMA球鞋全部被转播镜头捕捉到,成为全球性的广告事件,这也开启了世界杯的商业化。
此后30多年来,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几乎垄断了消费电子领域的世界杯赞助权。在“大肚”电视时代,日本电子巨头JVC是CRT电视的巨头。自1980年代以来,JVC已连续赞助八届欧洲杯和六届世界杯,在足球营销方面无与伦比。
世界杯直播从黑白走向彩色的同时,中国第一台彩电也在1970年问世。当然,对于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世界杯就像电视一样陌生。直到1978年,中国球迷才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世界杯。
1978年6月24日至25日,中央电视台借用国际广播卫星公共信号,分别转播了那届世界杯的两场比赛,季军赛“巴西对意大利”和决赛“阿根廷对荷兰”。那一年,海信的资深工程师在自己的9英寸黑白电视上观看了世界杯决赛。玩家就像火柴棍一样,看不清。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大批国产电视品牌开始进入市场。海信集团的前身青岛电视机厂于1984年引进日本彩电生产线,生产出第一代青岛牌彩电,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图:央视全程直播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马拉多纳“上帝之手”时刻)
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终于不再是中国普通家庭的奢侈品。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全部52场比赛,其中决赛也进行了现场直播。马拉多纳率领的阿根廷队最终击败联邦德国,夺得冠军。那届世界杯上,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和布鲁查加的致命一击给中国球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中国电视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中国品牌只能成套组装。盲目扩张产能导致市场严重饱和。长年的价格战让企业在亏损边缘挣扎,绝大多数利润被国外品牌抢走。赞助世界杯对于中国电子企业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世界杯上,世界都是日本品牌称霸。日本佳能、富士、JVC“霸气”。
2005年,在日韩光环下,我们继续“吃螃蟹”
进入21世纪,JVC在足球领域的曝光度已经大大减少。随着大肚CRT电视被液晶电视取代,JVC不再是电视消费市场的首选。相反,东芝、索尼、夏普和三星率先研究液晶电视技术,并在电视画质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通过奥运会、世界杯的持续营销,以及面板产业链的创新,三星不仅击败摩托罗拉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品牌,还在2006年超越夏普成为全球电视出货量第一。这种表演一直持续到今天。索尼继续深化在高端电视市场的布局,赞助2010年南非世界杯和2014年巴西世界杯,推广3D和4K新技术。
图:索尼赞助2014年巴西世界杯
虽然此时世界杯还遥不可及,但中国电视企业整机组装、价格战的阵痛已经吃够了。他们不再甘心做二流电视经销商。 2002年韩日世界杯引入超高速摄像机,让球迷体验精准瞬间的震撼。
那一年,海信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开始加速向平板电视转型,成为国内第一家放弃CRT技术,开始做平板电视的彩电厂商。为了实现液晶技术的独立,海信成为当年第一家碰碰运气的中国电视企业。面对国产彩电芯片受国外企业主宰的局面,海信于2005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芯”,结束了中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没有“中国芯片”的历史。
为了摆脱沦为整机组装厂的命运,海信于2007年建成了中国第一条电视液晶模组生产线,具备了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液晶模组的能力,打破了我国液晶电视模块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情况。
图片:·2006年德国世界杯,梅西首秀(东芝为世界杯赞助商之一)
2006年,德国世界杯转播的分辨率首次达到全高清1080P级别,让观众清晰地看到球员动作的细节。正是在这一时期,一直潜心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的海信主动选择了1080P技术趋势,提前半年推出了1080P液晶电视。这不仅推动了整个平板市场的技术进步,也开启了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的进程,一直持续至今。
2014年,巴西世界杯首次引入4K转播,索尼作为国际足联的顶级赞助商而备受瞩目。同年,海信推出了自主研发的ULED技术。作为中国企业主导的首个重大显示技术创新,与日韩企业推出的OLED技术相媲美,为全球彩电行业画质树立了新标杆。 2015年在美国CES举办,展会上海信自主研发的ULED电视成为唯一荣获“年度显示技术金奖”的产品。
对于中国电视企业来说,2015年绝对是一个值得记录的节点。获得全球显示技术金奖后,海信在市场上迅速超越日本企业。国际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HS集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品牌海信首次超越索尼,进入全球电视品牌前三,仅次于两大韩国品牌。连续10多年稳坐中国彩电行业榜首的海信,毫无疑问成为中国彩电行业的领头羊。
2022年,看中国世界杯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海信取代索尼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业唯一品牌赞助商。这是中国电视企业首次参加世界杯。它承载着中国显示技术引领全球行业的光荣与梦想,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的第一。中国电视品牌赞助商。国际足联选择海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先进的显示技术和对赛事视频呈现方式的深入技术开发,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
在那届世界杯上,国际足联首次尝试采用UHD超高清、HDR高动态技术信号转播赛事,并委托授权海信进行赛事直播和显示产品的深度技术开发。很快,海信完成了国际足联委托的世界杯定制产品的开发。自动运动模式、明星识别、图像搜索交互技术等AI黑科技,直接改变了全球观众观看世界杯的方式。
图:海信取代索尼成为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官方赞助商
从技术进步特别是显示技术变革的历史来看,海信取代索尼成为俄罗斯世界杯官方赞助商,并受国际足联委托开发赛事直播显示产品和技术。事实上,这也意味着全球显示技术进步的“主阵地”已经从日韩转移到了中国。
世界杯对高端技术的前瞻性运用,也促使海信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海信电视的产品能力由此得到快速提升,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和享受。为了更好地呈现足球体育赛事,海信近年来在画质、音质、智能交互技术等方面不断追求迭代和创新。在海信的引领下,多区动态背光控制技术已成为全球中高端液晶电视产品的标配,整个行业不断向高画质方向演进。
图:2022卡塔尔世界杯决赛——梅西与海信
除了在液晶电视方面不断创新,海信还通过激光电视实现了全球显示领域的弯道超车。作为全球激光电视行业的缔造者和领导者,海信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全球布局,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2022年前三季度,海信激光电视全球出货量份额达50.9%,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长4.2%,其中海外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00% 。除海信激光电视外,目前几乎没有其他中国品牌能够向海外用户销售单价数万元的电子消费品。
赞助世界顶级体育赛事,不仅让海信品牌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的制造和科技实力。 Overrivo发布的2022年1-10月全球电视品牌监测数据显示,1-10月海信电视全球出货量达到1960万台,同比增长18%,排名全球第二。这也是中国第二大电视品牌。该品牌年累计出货量首次跻身全球前两名。
图:2022卡塔尔世界杯决赛——梅西与海信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不乏“中国制造”产品,海信作为官方赞助商成为其中闪亮的明星。海信激光电视被国际足联博物馆指定为独家比赛观看设备。新款ULED 为什么选择海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92届世界杯正在见证中国企业重塑全球显示产业格局。当中国球迷在家观看世界杯的同时,世界各地的球迷也在中国制造的电视上观看世界杯。从欧美到日韩,从日韩到中国,世界显示产业正在进入属于中国企业的时代。
结尾
关于作者
石天浩,专栏作家,北京五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互联网分析师,在多家媒体平台开设专栏;曾在《南方都市报》、《计算机应用文摘》、《商业评论》、《通信信息报》等传统报刊上发表文章。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1年热门作者/2020年热门作者; 2021年鸟笔记TOP50创作者;一点网“清浪计划”首批作者; 2018 年 年度作家; 2017年年度作家; 2017年度最具爆炸力自媒体奖; 2016年最具爆炸力自媒体奖等荣誉。他总共发表了1000多篇文章。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hiyuanyuan198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