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架CRJ-200几乎像战斗机一样侧飞,两个机翼垂直于地面,穿过机场路,转向南海公园……
11月21日上午8点左右,经塔台许可,东航云南公司航班号MU5210的CRJ-200飞机关闭机舱门。探亲回上海的中科院研究生李江是一名酷爱玩CS游戏的旅客。他抽出时间给同学打电话,然后关掉了手机。另一位热爱打CS的年轻人名叫易勤伟,他是这架飞机的副驾驶。大概就是在他的协助下,机长王频驾驶飞机进入机场唯一的跑道,滑行,起飞。
飞机出了问题——塔台工作人员立刻就能看出。起飞后不到40秒,飞机发生爆炸并坠入南海公园的冰川湖中。
一
55人最后40秒
向左滑去,又向右滑去,无法稳定住身体。机场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看到飞机摇晃了三下才消失。
安长荣看得更加颤抖。一家小型私人游乐园的老板是最有说服力的平民证人之一。他的办公室处于观察飞机起飞的最佳位置,几乎就在包头机场跑道的延长线上。他的办公桌前有一扇玻璃窗,视野开阔。一定是在他点烟的同时,八点二十分,飞机刚刚起飞,他看得一清二楚。 MU5210就在窗外,白色,一百多米高,鼻子正对着他,奇怪地晃动着。左一右,左一右,晃得很厉害,幅度近六十度。安长荣觉得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更让他害怕的是,它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它穿过寂静的西北风,向他办公室的玻璃窗俯冲而去。
这时,在500米外的南二里半村,刚倒完泔水的年轻人白龙看到了只在电影里见过的一幕:飞机的机头着火了。
安昌荣没有看到火,但他看到飞机晃动了六七次。经过这场令人窒息的挣扎,飞机似乎恢复了平衡。但它越来越低,接近他的玻璃窗。他跑出家门,穿过收割的玉米地逃命。
就在这时,飞机向左转弯。安长荣后来猜测,这是飞行员的主动行为。似乎是想折返机场降落。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飞机完全失控,像木制航模一样被空中抛向不可预知的方向。
转向动作非常剧烈。 CRJ-200几乎像战斗机一样侧飞,两个机翼垂直于地面,穿过机场路,转向南海公园。安仍然能听到一声巨大的轰鸣声,这意味着它的引擎还没有停止——至少其中一个没有。
方圆2公里内,不少室外居民看到了飞机的异常情况。他们有的愣住了,站在那里;有的惊呆了。有的好奇,追了上去;有些人害怕并迅速逃跑。一些目击者表示,他们最初以为这是一场飞行表演。
飞机继续快速急转,仍在下降。转向动作还没有完成,高度已经不足50米了。目击者称,它比普通建筑高不了多少。
事发后几天,围观的包头市民纷纷议论,即使高度是20米甚至10米,飞机也可能迫降在南海公园的冰湖里。在人们看来,降落在那里会好很多,至少湖面松软,没有任何障碍物。但那时,已经太晚了。南海公园的摩天轮高高地矗立在树林边缘,即将对车上53条生命完成最后一击。
安昌荣开始向十米外的湖边跑去,这让他能够保持最佳的视角来观察飞机的最终命运。几乎就在他到达湖边的时候,湖就爆炸了。
飞机尾部刮擦了摩天轮的顶部。随着一声巨响传来,飞机的机头似乎被冲击波高高举起,然后就消失了,树林后面熊熊的火焰升起。
南海公园员工于展和宋喜宝当时在公园内,因此成为距离爆炸点最近的目击者。于湛确认,他先是近距离看到了那架巨大的飞机,然后听到了爆炸声。爆炸时地面震动,热量几乎把他撞倒。几乎立刻,飞机残骸密集地散落在地面和冰上。紧接着,从东到西连续不断的爆炸声,顿时火光冲天。
上述目击者的叙述可以与飞机残骸的损坏特征相佐证。飞机左侧比右侧受损严重得多,机尾比前部受损更严重,这应该证明了目击者强调飞机左翼着地。
CRJ-200的油箱最大容量为5300升,但一般来说,不会加注航空燃油。摩天轮和周边一些娱乐设施承受了爆炸的冲击。它们几乎被完全摧毁,一些娱乐设施的铁架被炸断或剧烈扭曲。
南二里半村村民刘凤鸣是最早赶到现场的人之一。就在那时,巨大的爆炸震动了他家的玻璃。他走到二楼阳台,看到两缕浓烟,一缕在南海公园,另一缕在机场方向。又稍稍辨认后,他发现机场方向的浓烟正在飘散。
刘凤鸣走下楼,朝南海公园跑去。白龙也用尽全力跑了过去。到了那里,他们不敢靠近。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包头市消防第四中队的消防车赶到并开始灭火,他们才不敢进入公园。最初,他们看到的只是浓烟。黑烟遮盖了云层和阳光,冲上百多米高的天空。下面的熊熊大火至少有三十米高。空气中充满了令人窒息的烧焦气味。
烟太大了。”在附近煤田工作的年轻工人于全友向周围的人抱怨道,“我什么也看不见! ”
上午8时35分左右,消防人员将火扑灭。人们逐渐看到,在一条百多米长的狭窄地带上,飞机零部件、无法辨认的黑色肿块以及被毁坏的地面物品散落各处。远处的冰块已经破碎,水面上漂浮着各种颜色的行李箱。刘凤鸣等人勇敢地走到湖边查看飞机残骸。没想到,首先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是冰面上的五六具尸体。他们心中一紧,再次低头一看,更加震惊了。离他脚边两米远的地方躺着一具穿着红色毛裤的尸体,他的后背还着着火。
这是飞机失事,死亡。机上共有53人,地面有2人。这是继2002年“4.15”釜山空难和“5.7”大连空难后的又一起事件,在加拿大庞巴迪CRJ飞机历史上尚属首次。
二
“你想起了什么?”
李江,23岁,包头人。厦门大学生物系2000级第一名。 2004年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科学研究所攻读五年制博士研究生。我喜欢唱刘德华和无印良品的歌,在卡拉OK唱歌时总是很活跃。曾任学校摄影协会副会长,并为生物系出版过两年宣传报纸。他非常擅长足球并且喜欢玩CS。 “舍错”时,就是和同学在宿舍吃饭时,我喜欢向南方同学描述北方菜,露出“哎呀,你一个南方小子,怎么会好吃”的样子。这菜是?”为了BBS积分,他和同学们互相竞争,努力拼搏。
和其他遇难者家属一样,他的亲友至今仍无法接受他去世的事实。 21日,他的三名同学在上海东航宾馆不断打电话询问搜救情况,希望奇迹出现。 21日,他的父母瘫坐在包头机场航站楼的沙发上,不时悲伤地哭泣。
“我不回来了!”他的母亲哭了。 20日晚,她试图挽留儿子,但李江不得不离开。 22日,一切希望落空,李江被列入遇难者名单。
副驾驶易勤伟今年26岁,毕业于航校。 2002年,他被云南航空派往加拿大改装CRJ-200飞机。在公司在线玩CS时,易勤伟使用的ID是PA-42。公司同事表示,易钦伟很早就失去了父亲,和奶奶住在一起,所以非常独立,也很关心别人。由于副驾驶的工资可以给家人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与小康家庭的同龄人相比,易勤伟的朴素显得格外突出。
2002年,易勤伟站在蒙特利尔的公寓里,专心熨烫衣服的情景,给公司的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事们认为1978年出生的男孩很少会熨衣服。那天,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身上。生者的记忆依然清晰可见。
易勤伟的公司同事在网上发了一条吊唁帖子,结局是这样的:
“小易,告诉我,从三百英尺高空坠落的那一刻,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是个孩子,肯定很惊慌。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
对于死者中年人的家属来说,空难造成的悲痛往往过于沉重。 23日下午,金世全的家人在坠机现场附近吊唁。其弟金世杰在湖边摆上水果、酒、花圈、烧香。对于他们来说,最困难的就是如何让金世全的母亲接受这个现实。
金世全的母亲刚刚失去了丈夫,特别担心儿子。她问亲戚:“不是说飞机故障,飞行没有完成吗?他为什么不回家?”金世全表示,金世全是母亲的精神支柱,但是,有一天她会知道这个坏消息,“我敢肯定,即使她不死,她也会发疯的。”
当地负责善后处理的相关部门派出大量人力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安抚,但效果并不太好。虽然东航表示每位遇难者家属都会派出专门人员进行帮助和沟通,但直到23日下午,这些工作人员才真正就位。
有家属愤怒地说,应该把他们安置在旅馆里,这样就没有人照顾了。此外,在询问某些事情时,始终得不到肯定的答复,甚至无法及时获得亲人是否遇难的信息。 “我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什么也做不了。”有人说。一些家属情绪失控,与有关部门发生了一些分歧。
当地新闻发布会上,遇难者家属不时强行闯入,情绪激动地询问相关人员。
23日上午,有消息称,应家属要求,相关部门将于中午12时在现场举行追悼会。上午10点,飞机失事现场陆续有人献花圈,还挂起了写有“深切缅怀11.21遇难者”的黑色横幅。但临近中午12点,家人突然获悉追悼会取消。家人再次情绪激动后,追悼会终于在下午2点后举行
然而,家人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聚集在一起。他们被安排分批开车前往现场,直到下午5点,仍有零星遇难者家属前来吊唁。
一名家属表示,警方的管理应该更加人性化。 “救援工作已经结束,打捞黑匣子的工作也没有在岸上进行,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短暂进入现场呢?”
当地动用大量警力阻止家属和记者靠近。尽管被批评缺乏透明度和人性化,以及忽视对受害者家属的心理护理,但警方仍然一丝不苟地执行分配的任务。
不少家属身心俱疲,干脆在现场控制区外祭奠死者。 23日中午,四名男孩在事发现场东边的湖边点燃了一束香和四根香烟,悼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死者。他们在30米外围观群众的注视下,烧纸钱,紧闭嘴唇,一言不发。
三
谜团有待揭晓
在黑匣子中的数据被编译和分析之前,塔台和飞机之间的通话记录是最有价值的信息之一。 23日,记者前往包头机场办公区采访相关人员。对方表示,目前不存在透露该信息的可能性。
机场办公室主任徐友忠简单介绍说,早在21日,机场就已向上级部门封存了塔台与飞机之间的通话记录、气象数据和机票销售情况。
此信息与包头市委宣传部前两天发布的消息重叠:截至21日10时15分,包头机场已封存MU5210航班安全检查、值机配载、地面服务、机上服务等。现场指挥、维护保障等出发信息。
“11·21”空难前,包头机场每天起降5架次,其中北京起飞3架,上海起飞2架。事故发生后,往返上海的航班数量减少至各一班。
记者询问包头机场在空难发生后是否进行了燃油检查,以及在飞机维修等方面是否进行了自查。徐有忠表示,这些问题无法回答。
然而,包头机场的办公区显然非常紧张,人来人往匆匆,门口的警卫对进出人员的检查也非常严格。
飞机残骸于22日、23日连续打捞,并由重型卡车运至包头机场办公区附近。记者23日看到,大片残骸还比较完整,只是边缘像纸团一样皱缩在一起。
坠机发生时,残骸分布如下:尾翼被抛到地上;左发动机被烧毁;右侧发动机和10米长的机身冲入冰湖边缘;右侧发动机叶片完好无损;前面较长的机身整个被扔进湖里,向上倾斜,大部分都在水下;鼻子的锥体部分折断;左翼严重受损;右翼和左起落架落入湖中;一些碎片随机散落在地面上,长达200米的长条状土地上。
徐友忠表示,这些残骸是分析事故原因的重要证据。除此之外,只是黑匣子等纯技术领域的非物质证据。但事实上,作为另一个重要证据,第一场景的完整图像数据本来是可以保存下来的。
第一个记录下这一悲剧的人是南海公园附近王大汉村的礼仪摄影师李三斌。当天8点30分左右,他正准备拍摄某人的生日庆典。当得知飞机失事后,他立即开着昌河面包车,带着松下M900相机赶到南海公园,做了12分钟的业余记者。
他拍摄了水中残骸、一些蜷缩的尸体、散落各处的物品以及熊熊大火的特写镜头。
当时,包头市消防第四中队的救援行动刚刚开始,大部分场景还没有被触及。拍摄到第12分钟时,一名年轻警察打断了他,并表示录像带暂时由前者保管,并让李三斌稍后到机场派出所领取。
李三斌还在寻找这名警察。困难在于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
就这起空难事件,记者连日来一直试图联系一名在失事飞机上的上海乘客,但他的手机已切换至全球通话状态。一周前,这名乘客曾以书面形式表达了对飞机安全状况的强烈不满,似乎有一些预兆。
另外,据广州日报报道,一周前,一位名叫叶国柱的乘客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四
各种传闻
连日来,围绕飞机失事原因,记者听到不少传闻。有人猜测,飞机起飞后动力不足,可能是燃油中注入了水造成的。此外,如果飞机提前起飞,发动机可能预热不够。还有传言称,飞机提前起飞是因为上海一家公司的老板急于回上海,给东航的朋友打电话求助。东航因此要求机组人员服从命令。
在24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东航总经理李凤华一一否认了这些传闻。他说,注水燃油是不可能的。 21日包头气温还不算低,发动机不需要长时间预热。飞机应乘客要求提前起飞的说法违背了基本的航空常识。
更敏感的传闻是,由于东航飞机和人员超载,飞机在起飞前没有进行例行检查。
东航开通直飞包头航班不久。 MU5210是东航第三架过夜执飞包头的飞机。根据东航与包头机场刚刚达成的协议:
自2004年11月30日起,包头机场将负责对在包头起降的东航飞机进行检查。此前,东航所有飞机均接受了安全检查。有传言,11月20日抵达包头的东航人员仅有遇难机组人员,但没有机务部门人员出现。传言还包括,事故当天北方新闻记者在机场采访一名高管时,受访者不小心透露了当晚飞机没有接受检查的细节。然后那位高管自言自语道:“我是不是说太多了?”
11月23日下午,东航事故处理负责人拒绝回答记者关于飞机起飞前一晚未接受检查的问题。在24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再次提出这一问题,但李丰华仍然没有明确回应。
记者的24小时
记者手记-李海鹏
我相信,对于如何深度报道灾害报道,国内大部分一流媒体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不仅要报道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要探讨“人为”的存在。造成了灾难”。但对于空难,我想几乎没有记者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太复杂了。在做这个报道的时候,我紧急找到了一份资料,叫做《庞巴迪飞机飞行手册》,应该是上海航空的。我发现我无法控制其中的知识和信息。主要问题是手册中的信息点太多,而且过于复杂。当一架飞机坠毁时,问题可能只出在一个部件上,但导致这个部件失效的原因可能多达40个,比如起落架无法放下的原因,这远远超出了外人的掌握。 。
当时有媒体正在探究这起空难是否是由于飞机机翼结冰所致。很久以后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我不关注这一点是对的。这是一个特别专业、技术性的问题,我无法在这里重点报道,因为我无法对其新闻价值做出判断。
我重点讲两点:一是事故中发生了什么,二是灾后的后续和进展,以及贯穿这两点的“人的故事”。聚焦人性故事,是南方周末一直强调的基本报道方式。
首先我要还原一个事实:当时飞机是如何坠落的。这在报告层面上并不先进,但它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我们的报道比其他媒体晚一周发表。从逻辑上讲,没有任何事实可以还原。但我发现其他媒体选择的观察点存在问题,以致没有准确还原事实。
我首先选择了两个端点,一个是机场,一个是飞机降落的公园,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我确定的第一个观察点就在这条直线上。那是公园外面的一家商店。商店的橱窗正对着机场。店里的人可以告诉我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飞机的左右方向。情况;第二个观察点,垂直于这条线的线上,出来倒垃圾的年轻人白龙看到了飞机的侧面,可以判断飞机的仰角和起伏;第三个观察点是公园里的人们,他们看到了飞机坠毁的场景。前两个观察点的盲点被消除。
为了收集乘客信息,我需要找到机组人员和遇难者家属。东航封锁了消息,通过机组人员也找不到任何线索。我用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方法,我的意思是没有很多记者像我一样在网上苦苦搜寻信息:每当有重大新闻发布时,都会有很多评论和评论。新浪和搜狐的后续报道。发帖,肯定会有核心信息相关者周围人的评论,但却会迷失在无数的声音中;在做灾难报道的时候,你一定要花时间把这些帖子都看完,肯定有你想知道的。想要的内容。这是基本功。
关于包头空难的评论有七十、八十页。我花了三四个小时翻了一遍,在新浪评论里找到了副驾驶易勤伟的个人信息,还有他同事的吊唁帖子:“小易,你告诉我,你做了什么?”想想你从 300 英尺高处掉下来的那一分钟?你还是个孩子,你一定很惊慌,你想到了什么?”
我是在截止日上午 9 点左右发现这个信息的,当时已经来不及进行更详细的采访了。我找到了机组人员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询问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其实只有一个:这个说法是真的吗?去验证一下吧最后我把它写在了报告里。
这次面试很累,整个面试过程我都很少睡觉。当谈到灾难报告时,我的经验是我睡得越少,我做得越好。灾害报道与其他调查报道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公开。警方通常会在现场设置警戒线,不让任何人进出,但总有办法进去。只要进入现场,获取信息的方法就很简单,就会有所收获。随时随地。因此,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收入。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工作,与时间赛跑。
我们比其他媒体到达现场晚,总采访时间只有24小时左右。我认为达到这个水平并不容易。不过,我对报道的质量评价不高。能够得到读者的好评。可能是因为描述比较生动吧。
结尾
作品仅供学习欣赏,严禁侵权删除
历史新闻学、新闻学的历史和未来
关注我们,每周与您重读经典新闻作品
新闻记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