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CNSPHOTO
中国商报/第一财经讯(记者 解宇星)近日,“玩霸”智能健身舱创始人付浩向媒体透露,他们正在筹集新一轮A轮融资。还记得2017年,共享经济最火的时候,大街上随处可见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在“共享”热潮中,体育领域涌现出不少共享项目,比如共享篮球、共享健身房等。然而,2018年以来,共享单车企业却被曝出破产、拖欠供应商货款、融资困难等问题。退款。消息传来,围绕共享经济的争议越来越多。华商报记者查阅信息后发现,截至2017年底,涉足共享健身仓的企业已有近40家,但目前市面上的健身仓不足10家。用户体验差、盈利模式不明确等声音不绝于耳。 “共享健身仓”的风潮已经过去了吗?
用户体验差
据华商报记者了解,共享健身仓正在“拥抱”社区。与传统健身房相比,共享健身仓最大的优势就是位置便利。一般设置在社区内,没有淋浴等设施,目标用户群体多集中于青壮年。对于用户来说,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决策成本和经济成本,让健身运动变得碎片化、时尚化、社交化。
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在跑步机外面加个盖子,然后扫码付费的“共享”或“无人”模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流行。
华商报记者找到并体验了一家共享健身仓。共享健身仓库面积约8平方米,门上贴有二维码。根据设置,用户扫描后会出现一个小程序。验证手机号码、验证码、身份验证并缴纳99元押金后,用户才能进入。但由于当天网络故障,记者等了大约半个小时才得以进入。等待期间,记者向小区居民询问了这两台机器的使用情况。由于体验时间是工作日下午,所以小区里基本只有老人和小孩。据一位老年居民介绍,老年人很少使用该设备,年轻人偶尔会在周末使用。
另一位居民直言:“小区里到处都有健身器材,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么小的地方跑步呢?”
据记者观察,健身仓库内有一台跑步机,跑步机上方有一台电视。跑步机内置的选项有娱乐、体育直播和健身模式,可以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但记者体验发现,关门后这里的空气流通不是很好。
记者在健身仓建立的用户交流群中采访了部分用户。一些用户很享受这种“无人状态”,无需面对教练推销课程和产品。他们认为健身仓的优势在于更方便。不需要去健身房,跑下楼就可以,降低了运动的门槛。
有用户认为,健身仓的缺点是场地太小、器材太单一,无法满足多种健身需求。而且产品的后期维护不够。经常出现停电、无网络、机器故障的情况,然后用户经过多次投诉,花了好几天才有人上门维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健身仓更多的是追随热点潮流,而不是专注全民健身。
“尤其要考虑的是,在冬季以外的季节,比如夏季,用户是否愿意进入空调容易出现故障的狭小空间。为了保证空调的高效运行,这需要更高的研发能力。”投资。”他说,“此外,健身仓库只有一扇进出门,存在火灾隐患;空间设计太小,锻炼时不舒服;投资回收周期太长,不利于健身。”发展快,缺乏新鲜感,导致复购率低。”
另一位传统健身房经营者透露,共享健身仓的主要问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备单一,基本只有一台跑步机,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健身需求;第二,价格问题,对于经常跑步的人来说,价格并不便宜。如果每周跑3次,每次半小时,一年就要花2000多元。价格与传统健身房年费大致相同。
盈利能力有待考验
米跑创始人兼CEO毕震告诉媒体,每个健身仓日均成交额在40至50元,最高可达150元。毕震说,“一个健身仓的成本在1.5万元左右,基本8到10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最初的健身仓已经收回成本了,但还没有广告。”
毕震认为,米跑的目标是扩大规模,快速扩张,抢占目前还难以进入的社区地段,最终通过广告展示或者其他方式将这一巨大的市场份额变现。
换句话说,他想做的事情本质上并不是健身项目。 “北京有1.5万个住宅小区,我们在全国只布局了1000个健身仓,我们布局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毕震告诉媒体。 “未来市场环境应该有很多共享仓,比如拳击仓、自行车仓、瑜伽仓等,这也是米跑的一个发展方向。”
为了支持他的计划,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毕震还透露,米跑今年又纳入了两个类似的健身仓项目。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各健身仓还没有广告。
与MiPao相比,市场上大多数项目几乎没有声音。去年5月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融资的豆吧,近一年来没有向外界透露更多信息。他们原计划2017年开设1000家门店,但现在从豆霸的小程序定位来看,北京仅有3家门店。
当这类健身仓出现时,与现有其他主打“共享”概念的产品相比,市场对健身仓的成本如何控制、用户是否真正有需求、能持续多久等都充满了质疑。采取以赚取利润。
共享健身仓的火爆结束了吗?
毕震透露,米跑目前在全国已上线近900家,其中北京和上海占60%。后台数据显示,美跑App注册用户已超过5万。但通过连续六个月跟踪用户数据发现,用户留存率仅为50%。
从行业来看,从共享经济的角度来看,共享健身仓一旦真正实现规模化,将成为重要的线下社区流量获取渠道。其获取流量的效率和潜在的变现能力甚至比健身仓本身还要大。有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共享健身仓品牌极跑吧甚至为用户提供私人训练服务。基础私人培训班的费用为每节200至240元。其创始人梁勇因经营北京恒大御景湾吉泡吧而闻名。以巴健身仓为例。今年2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后,2周内自动进入270人次,4周内总参观人次达到418人次。其中,私人教练的转化率为30%。
在此基础上,极袍吧又衍生出了另一个收入来源。建成的健身仓库将以30万元左右的价格出售给私人教练,健身仓库所在的产权关系将由极跑酒吧维护和维护。管理层每年向仓库收取技术服务费,而私人课程的所有收入都归私人老师所有。截至目前,已售出2套。
梁勇的总结是,“我们的运营模式是通过铺设共享跑步机来覆盖潜在用户。我们将在跑步机使用频率高的区域多铺设一些。当用户数量积累到1000人左右时,我们会布局全功能的共享跑步机。仓库,转移吧。”
从市场选择情况来看,目前的健身仓库已经开始回归小型健身器材仓库的形式,即面积在20至40平方米,配备跑步机、自行车、哑铃套等器材,最多可容纳 15 人。健身仓库的形状。
这种形式早在2014年成立的超级猩猩就已经进行过探索。当时,超级猩猩以这种“集装箱式24小时无人自助健身舱”的概念亮相并引起关注。然而,经过2年的尝试,超级猩猩最终选择转向利润率更有保障的团体级工作室业务。
其中Park Box今年4月17日宣布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华住酒店集团。事实上,它也是早期小型健身器材仓库形式的追随者。而他们的这次融资,也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思考。
Park Box创始人兼CEO黄小雷告诉媒体,与华住酒店集团的战略合作主要是基于其在全国的酒店资源。
“Park Box主要有社区、白领公寓、产业园办公区三种场景选择。这些场景的共同特点就是人流固定。”黄小蕾说。 “与酒店的合作也是基于酒店优质的地理位置。将用户渗透到周边社区和办公区域。”
Park Box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近三个月的用户后台数据观察,用户留存率为25%,用户在健身仓锻炼的平均频率为6.44次/月。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一位教授告诉记者,共享健身仓的概念可能会失败。作为原有健身房系统的补充,虽然看似解决了市场现有用户的部分需求,但从目前的盈利情况来看,仍然无法拿出更好帮助健身行业盈利的解决方案。计划。
“这些健身仓或许面临着选择,一种选择是踏踏实实回归健身项目,另一种选择是继续加快扩张速度和规模,开发其他用途。然而,一旦你选择扩张,你需要了解它所服务的用户的真正需求、资本进入的逻辑以及健身仓将扮演什么角色。”他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