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熟悉度,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涉及近3亿家庭成员。他们的存在其实并不少见。
说起陌生人,残疾人似乎总是脱离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你与众不同”的印象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我们与残疾举重冠军谭玉娇、郭玲玲聊天,聆听她们的故事。有些看似平常的事,对他们来说却很困难;一些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他们的故事中一次又一次出现。
里约残奥会上,谭玉娇(中)获得女子举重67公斤级金牌。
2016年9月11日,里约会议中心2号馆,三盏白灯同时亮起,谭玉娇打破女子67公斤级举重世界纪录。
残奥会金牌挂在她的胸前,她双手紧紧握着。这位一向坚强的90后湖南姑娘眼含泪水,对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大声喊道:“我做到了!”
电视机前,河北姑娘郭玲玲看得入迷。 2015年,她在四川遂宁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银牌,她也梦想有更大的舞台。
现在,他们已经成为队友了。在中国残疾人体育管理中心的餐厅里,说起这一幕,他们会心一笑。
谭玉娇在综合训练馆内。
“有没有感觉不到疼痛的运动员?”
很难说颜色梦是什么。做梦是什么感觉?谭玉娇记得一个令人难忘的词——痛苦。
去年残奥会举重世锦赛前夕,谭玉娇右肩疼痛难忍,无法入睡。她此时并不知道,就像一根被拉伸太久而不堪重负的弹簧一样,当她举起145公斤的杠铃时,她右肩的冈上肌腱突然撕裂。
熬夜到天黑,点亮手机屏幕,5点50分。
早上,谭玉娇咬牙坚持训练。 16年的举重生涯告诉她,受伤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常事,没有一个运动员不遭受痛苦。
谭玉娇熟练地完成了准备活动,躺在举重凳上,握住杠铃,抬起腰部,用力举起。虽然飙升的肾上腺素暂时压制住了疼痛,但她并没有展现出真正的水平。
这并不是谭玉娇第一次遭遇伤病。 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22岁的谭玉娇是队中最年轻、最有希望夺得67.5公斤级金牌的人。
然而,赛前三个月,她左肩严重拉伤,队医建议暂时停止训练。
针灸、理疗、拔罐、热敷,谭玉娇那段时间能想到的方法几乎都用上了。她希望情况一天天好起来,但训练期间她的身材还是走样了。她每天都在心理焦虑的过山车中经历着希望和失望。
李维璞教练非常理解她。自2009年谭玉娇进入国家队以来,李维璞一直担任她的主教练。
李维璞拉着她去了操场,只说了一句话,“喊吧,别管别人怎么想。”
压抑在心底已久的情绪,终于释放了出来。平时“勤奋、忍耐、霸道”的湖南姑娘,哭得像个委屈的孩子。
那一年,谭玉娇以银牌结束了她的首次残奥之旅。
正在接受治疗的谭玉娇也想自拍。
再次受伤后,为了尽快康复,谭玉娇采用了自血疗法——先抽取十管自己的血液制成一管血清,然后注射到受伤部位。
尽管医生事先警告过她会很痛,但打完针后,谭玉娇还是忍不住大喊:“太疼了!”
医生安慰她:“你要忍受痛苦,想想你的奥运冠军就会止痛。”闻言,谭玉娇咬着嘴唇,但泪水还是落了下来。
走廊里,谭玉娇的父亲谭自立伤心欲绝,迷茫不已。他想起女儿5岁就失去了母亲,13岁就离家去练习举重,从湖南来到浙江,一个人打拼了这么多年。
但此时,他除了心疼地在走廊里来回踱步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两针打完后,护士递给谭玉娇一些纸巾,站在旁边看她哭了一会儿。
调整好心情后,谭玉娇赶紧向护士道歉。护士说:“没什么好尴尬的,我以前有一个绿城足球队的外援,那么大个子了,还在地上疼得打滚。”
谭玉娇在比赛中。
看着对面神情恍惚的郭玲玲,谭玉娇说道:“高水平的运动员其实并不在乎自己进步与否,只有一个和伤病作斗争的过程。谁能忍受得住,谁能克服伤病,谁就能战胜伤病。”运动你的职业生涯会更长久。”
“我受了这么多苦,这一次我一定要有耐心,咬紧牙关,以最好的状态到达东京赛场。”
“幸福的家庭不亚于奥运冠军”
郭玲玲把一块排骨放在谭玉娇的盘子里,“我最近在控制体重,你多吃点。”
尽管郭玲玲只比谭玉娇大一岁,但她已经是一名妈妈选手了。她的女儿吴子妍今年六岁了。
女儿是郭玲玲在举重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坚强铠甲,也是她最大的软肋。
2019年残奥会举重世锦赛上,郭玲玲获得女子45公斤级金牌。
2011年,全运会获得第三名后,郭玲玲选择告别举重,回家怀孕生子。 2014年5月,女儿四个月大时,郭玲玲回到队报到,一见到女儿,教练孙晓刚就震惊了。
孙小刚没想到郭玲玲这么胖。郭玲玲原本参加41公斤级比赛,但此时她的体重足足有57.5公斤。
“我能怎么办?少吃点,多运动,把体重减下来。你不能回家,一辈子住在山沟里。”
郭玲玲无法像健康人一样在跑步机上跑步,所以她把拐杖放在上面,并将手臂放在拐杖上。 “我全身的重量都在我的手臂上,我的腿必须站起来。大多数人无法想象我有多累。”
更要控制饮食,一次只吃蔬菜、水果和一小口米饭。就连饮用水也得用量杯称量。孙晓刚给郭玲玲的标准是“渴了就喝一口”。
减肥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但这并不能抵消母亲对女儿的思念。
我女儿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郭玲玲。当她在电视上看到和她年纪相仿的女人时,她就会打电话给她妈妈。
郭玲玲和女儿。
现在女儿长大了,不再认错妈妈了,但又有了新的烦恼。晚上和郭玲玲视频通话时,肖子燕会认真地问:“妈妈,为什么在别的家庭,爸爸去上班,妈妈在家带孩子,而在我们家,你却去上班?”去上班了,你就不回来见我了。”
郭玲玲的丈夫吴丁丁初中毕业前就到煤矿打工。随着肖紫烟年龄的增长,吴丁丁辅导她的作业越来越困难。这时,萧子燕又想起了“无所不能”的妈妈,“妈妈,你回来教我作业吧。”
郭玲玲只能安慰萧紫烟,“我们家和其他家庭不一样,爸爸为了照顾你放弃了工作,你要时刻听爸爸的话,好好学习。”
看到郭玲玲谈起女儿时嘴角上扬,谭玉娇发现“幸福的家庭带来的满足感,不亚于赢得奥运会冠军”。
在雅加达举行的第三届亚洲残奥会上,郭玲玲打破了女子45公斤级举重组的世界纪录。
“完成人生的拼图”
郭玲玲一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她的父母一辈子务农,错误地认为少用拐杖、多用手放在膝盖上走路就能减轻病情。结果,郭玲玲的脊柱严重弯曲。
郭玲玲的父亲郭富贵每每想起这件事就后悔不已,更担心孩子的未来。 “我女儿以后怎么有碗饭吃?”
当郭富贵听到郭玲玲要练习举重的想法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被骗了。残疾人怎么能参加体育运动呢?
新订婚的丈夫吴丁丁默默地抽了一会儿烟,也觉得有些不对劲,“这事怎么会是姑娘家的事呢?”
学习举重并不是郭玲玲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她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些想法。
上学路上的坎坷,同学们异样的目光,让郭玲玲意识到“我不一样”。她从来没有上过体育课,只能坐在窗边羡慕地看着其他同学在操场上蹦蹦跳跳。
就连上厕所,她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只敢在课间走,因为这段时间比较长,只能慢慢地移动五十、六十米。
正当她迷茫时,举重敲开了郭玲玲紧闭的心门,让她意识到“我也能行”。
她不想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放弃这个选择。 “如果我走正常的路,我永远都会比别人矮一半。但我从小就很有活力,如果我努力练习,也许会有未来。”
固执的郭玲玲“敲诈”吴丁丁,“如果你想送我去学举重,至少你知道我在哪里训练,不然的话,我怕你找不到人。”
2011年,郭玲玲首次获得全运会铜牌。队友们拍下了郭玲玲获奖的视频,这让郭富贵激动不已。 “我第一次觉得女儿给了郭先生父母骄傲,我们的脸都亮了。” !”
谭玉娇从小成绩就很好。尽管她从初一开始正式练习举重,但她从未放弃学习。
当时,学校距离训练场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经过一天的训练,谭玉娇的手臂常常毫无力气。吃饭的时候,她的手臂抖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了。我的手掌上也出现了几个血泡。有时晚上趴在桌前写作业时,眼泪不知不觉就掉到了课本上。
这些磨难终于让谭玉娇有了面对生活的信心。 “举重其实是一个克服很多困难和压力的过程,你想一下,你压这么重的重量,不举起来就会被它压垮。你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强。”不断地对抗强大的压力。”
谭玉娇原定于2009年参加高考,但当年的高考与全国冠军发生冲突。经过一番权衡,她决定放弃高考。
那一年,她成功夺得第一个全国冠军,并入选国家队。但“上大学”也成为谭玉娇心里的一个疙瘩。
里约残奥会结束后,谭玉娇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残奥冠军班”,终于弥补了这一缺憾。
谭玉娇(中)今年顺利从北京体育大学残奥冠军班毕业。
如果生活是一个拼图游戏,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身体健全是“默认状态”。不过,谭玉娇说:“被残害并不意味着我要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举重和教育完成了我人生的拼图。”
2011年,郭玲玲在杭州八运会上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奖金。她花了4000元奖励自己一辆电动三轮车。 “没想到举重还有奖金。”郭玲玲说。 “现在我可以赚钱了,我不再只是坐在家里吃饭了。”
对于她来说,如果明年的东京残奥会取得好成绩,除了荣誉之外,也将真正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不知不觉间,偌大的餐厅里就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了。清洁女工过来提醒他们,食堂已经关门了。
轮椅滚出了食堂,冬日温暖的阳光洒落在地板上。两人眼睛一眯,齐齐伸了个懒腰。
下午他们还有训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