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济”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411年。创业之时,有一个传说:1600年底,南海县商人陈体全(九江镇鹤庆村)收货银两后返回广州。轮船抵达广州后,他匆匆下船。货物和白银留在船上,被同船乘客李胜佐捡起。李胜佐也是南海县(西樵镇太平里村)人。他精通医术,在广州开了一家中药材店。李胜佐没有看到好处,忘记了自己的忠诚。他在码头等了一整天,终于将银玉物归原主。陈觉得李高义有爱心,性格诚实,想报答他,但被他婉言谢绝,于是他真诚地提出将一半的遗产钱投资到李高义经营的中药材店。李谦一再推辞,最终还是无法屈服,只好答应了。于是两人写了一份红字的合伙文件,上面写着:“各方出资,利益共享,齐心济世,长发如斯。”他将自己的店名命名为“陈李吉”,寓意陈李二人是伙伴,携手济世。从此,“陈李记”的店名就挂在了广州城南的双开门下。
陈李合资后,李先生致力于收集古方和验方,精选上乘药材原料,精心研究炮制技术。最后,他用精湛的工艺制作出了多种独特的古方药材。清朝初年,“陈李记”产品已享誉全国。为了扩大影响力,他们每年利用学生到北京参加考试的机会,将大量产品运到北京进行展览和销售。蜡丸,这种独特的药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神奇的疗效逐渐为它赢得了声誉。考试结束后,学生们回到各地,根据自己对京都的了解,传播“陈立吉”的蜡丸,并视之为珍宝,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从此,“陈李济”蜡丸名声远扬,成为“光药”的代名词。
有一次,同治皇帝偶尔患感冒,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太医们请教,建议尝试“陈李济”生产的“追风苏和丸”,果然有效。皇帝大喜,赐号“兴和堂”。同时,他批准将厂内储存的“老陈皮”作为原料作为贡品,长年进贡朝廷。因此,清朝同治年间,该厂又称为“陈李济兴和堂制药厂”。
“兴和堂”这个名称是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商标法》时使用的。工厂将这个三字组合画成盾形商标并注册,至今仍在使用。直到“文化大革命”(1967年)期间才被迫停止使用。陈李济制药厂更名为广州第二中药厂,统一使用“广中”牌商标。整顿混乱后,1979年恢复了陈李济厂名和“兴和堂”商标。
陈李济药厂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始建于明末,兴起于清末民初,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创业初期,药厂只雇了几个工人,前店后厂,手工生产,是典型的小作坊业态。后来,由于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再加上他良好的管理能力,产品除了去北京展览销售外,还远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据史料记载,当时“陈李济”生产的“追风苏和丸”一丸在云南怒江、西双版纳地区可以卖到一银元。当时,国内中成药产业已形成北京、广东、江浙三大基地。北京以同仁堂为代表,江浙以杭州胡庆余堂为代表,广东率先推广“陈李济”。 1820年代,随着华人出国谋生,“陈李记”的产品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广州十三行开设批发办事处,作为产品出口和国外医药原料进口的口岸贸易机构。 1900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不幸的是,老店被炮火摧毁,所以药店暂时迁至佛山豆豉巷(今升平路)。英法联军战争结束后,工厂恢复广州,佛山成为分厂。后来,有人散布陈李济制药厂在福山创办的谣言。这是一个误会。直到1954年,公私合营之前,佛山分行才宣布关闭。
1922年,“陈李济”在香港皇后大道中206号开设香港分店,1935年在上海四川北路开设上海分店。后来,由于抗战爆发,经营不便,上海分行的工作人员被重新分配,在新加坡大街开设了另一家分行。 1942年香港沦陷后,香港分行迁往澳门新马路开设澳门分行。由于生意不景气,很快就关门了。 1948年,他计划在马来西亚设立分厂,但因人事分歧而中途放弃。 1948年冬,赴台湾设立分公司(地址台北市博爱路)。尽管他推出了十几种产品,总计五万到六万盒,但由于假币贬值,他无法维持。 1935年以前,每年除夕夜,工厂都会派人带货到潮安县开设临时批发点。营业额非常大,声誉也非常高。所有这些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构成了一个跨省区、跨国的经济网络。民国初年,已进入产销的“黄金时代”。
1917年,正当“陈李济”的事业步入鼎盛时期,却意外陷入困境。这并非是产品或业务原因,而是“陈李吉”部落之间为了“抢夺公司立足点”而进行的竞争。由于“陈李记”品牌知名度高、知名度高,两族以为自己捧着金饭碗,无休止地滥用工厂里的浮动费用,大大超出了实际利润。此外,当权者不关心赚钱、使用和聚敛金钱的方式,导致企业无法复苏,负债累累。然而,这件坏事竟然变成了一件好事。两族汲取教训,谋划振兴战略,依靠的是李郎儒在第七代宗族中的地位(当时李郎儒在孙中山总统府担任参军等重要职务)力挽狂澜,重振“陈李济”。此后,《陈李济》又经历了两次衰落。有一次是解放初期。当时厂里的领导陈树平、陈汝照不了解党的政策。他们抽走了流动资金,挖走了一些骨干员工,甚至转移了1000公斤“厂宝”——珍藏多年的老陈皮。将广州总厂管理核心移至香港分公司。主厂的库存逐渐售空,又要偿还之前的债务,生产停滞,陷入困境。当时,员工只剩下93人,面临着停工、停薪、倒闭的威胁。在政府和上级工会的支持下,我们组织生产自救,才得以生存。 1956年,上级机关(广州药业公司)决定在老陈李济名牌厂的基础上,合并为神农、卫民、冯志昌、何鸿仁、万春园、健香堂、聚香斋等7家药厂。他们与一家甘泉制药公司和一家专门从事蜂蜡加工的个体户“大盛和记”一起组建了广州陈李记联合制药厂。从此,进入了繁荣时期。最后一次下降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当时该国正面临暂时的经济困难。当时,不仅多种中药材紧缺,而且蜂蜜、酒、蜡等辅助药材也紧缺,供应困难。再加上食物缺乏,工人们的生产情绪受到很大影响。当时很多人因缺乏维生素B2而出现水肿,所以我厂接受上级交办的任务,转而生产一种所谓的“营养药饼”。以黄豆、玉糠为主要原料,加入一些利尿除湿的中药材制成。就这样,中药蜡丸被迫停产,药厂变成了“蛋糕厂”。员工们戏称这段历史为“做蛋糕时期”。随后,在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工厂得以恢复营业直至今天。
当今医学发达,药品种类繁多,更新换代也越来越频繁。只有我国的特产蜡壳丸仍然流行。这是因为大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分,容易吸潮、霉变或虫蛀。但用蜡壳包裹后,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会变质。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北京科教电影厂拍摄了“陈李济”蜡丸制作过程的电视录像并向国外报道。
细看“选材必上乘”,其特点是:用中药阴枝时,不用阳枝,用根茎,不用叶。严格按照药材加工规范进行。厂内至今还保留着百年文物木联:“火兼文武调手,药辨君臣心济天下”。由此可见,前人对于加工技术的造诣是非常渊博的。例如,加工鹿茸粉时,必须使用东北鹿茸。规定“将毛烧去,用利刀刮去,切成片,然后入酒炖用”。这是因为绒毛在人体内会引起咳嗽,所以一定要刮掉。生吃鹿茸会引起腹泻,所以一定要切片炖透。经过这一系列独特加工后入药,使药物发挥出最佳功效。清末民初,该厂已能生产膏、丸、丸、散、油、酒、茶、片八种剂型。主要产品有琥珀宝龙丸、追风苏和丸、附子理中丸、全鹿滋肾丸。丸、紫雪湿病丸、天王补心丸、九吉通关散、万应如意油、人参鹿茸保健酒、万应午茶、太乙紫金片等。其中以首创的各种蜡壳丸含量最高。名声。
经过五年的努力,“陈李济”已初步完成了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即将腾飞。然而,它缺少最后一对螺旋桨——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树立现代企业新形象。厂领导班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名字——建厂385周年。他们下榻白天鹅宾馆,邀请了省市领导、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文艺界、新闻界的艺术家、记者,以及医疗界、商界的朋友。 。大家都受到邀请,陈李济药厂385周年庆典活动轰动羊城。
近411年来,陈李济一直驻守北京路。 1997年迁至广州大道南。据称,当时是出于发展业务规模的考虑,现已拥有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工业厂房。这个典型的小作坊式生产企业已发展成为现代国家重点中药企业的老字号。重要事件
1600年,陈体全、李胜佐创立陈李济。
1650年,他创制乌鸡丸,后来产生了著名的宫廷药乌鸡白凤丸。
康熙年间,蜡壳丸剂型首次发明。
1826年,在广州第十三行72号增设批发办事处,成为从事产品出口和洋药原料进口的进出口贸易机构。
同治年间,被授予“行和堂”称号。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商标法》,注册了“星和堂”商标,至今仍在使用。
1922年,在香港开设分店及制造厂,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1935年,在上海开设分店。抗战爆发后,上海分公司迁至新加坡,拓展南洋群岛业务。
1942年,在澳门新马路开设分店。
1954年公私合营时期,以陈李济为主厂,先后并入神农、万春园、味氏、冯志昌、何鸿仁、协和堂、菊香斋等七家药厂,一家甘泉药厂,一家药厂。大圣合济。蜡坊组建了“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1958年,首创著名补肾药壮腰健肾丸。
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广州陈李济制药厂”厂名和“兴和堂”商标,并被中国药材总公司指定为国家重点中药厂。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陈李济药厂的蜡丸制作过程制作成纪录片,作为文化遗产向世界宣传。
1993年荣获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
1998年,投资1.3亿元按照国家GMP标准建设的新工厂竣工,公司实现了历史性的搬迁。
21世纪初,陈李济率先实施ERP管理;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和澳大利亚TGA组织的GMP认证。
2004年,陈李济中医药博物馆落成。
2006年通过加拿大GMP认证;国家新药坤仙胶囊获得新药证书并批准生产。
2007年,“陈李济中医文化”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陈李济中医文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广州市优秀清洁生产企业”
2009年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全国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荣获广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009年荣获广东省最具文化价值品牌。
2010年,陈李济中医药博物馆被广州市政府认定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0年陈李济成立410周年
2010年,陈李济对公司进行了改革,并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