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结队的羊群从晨雾中出发,开始一天的旅程。拍摄于2018年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一些哈萨克族牧民至今仍保持着靠水靠草为生的传统习俗。对于他们来说,转型是生活中一件平凡却又重要的事情。牧场有春、秋牧场、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三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向北穿过准噶尔盆地,到达阿尔泰山广阔的山地草原和戈壁草原地区。春秋牧场一般位于浅山、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春季有雨水,秋季有泉水供人畜饮用。除了方便放牧外,还有利于春季产羔、秋季牲畜饲养、剪羊毛等牧业活动。冬季牧场一般选在山谷、河湾、沙丘等避风挡雪的地区,以保证牲畜安全越冬。夏季牧场地处凉爽湿润的山区,雨量充沛,牧草丰富,有利于牲畜育肥。夏季牧民还可以制作毛毡、加工乳制品、举行婚礼、庆典和聚会等。这些都是哈萨克牧民独特的生活兴趣。
▲过渡期间,牧民们趴在地上打盹。拍摄于2017年
根据季节变化,哈萨克族牧民一般会迁往阿吾勒(哈萨克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基本社会组织,指由数名牧民组成的游牧群体,后引申为“村庄”)。每年5月至6月,牧民将牛羊从春、秋季牧场赶到山顶的夏季牧场;九月,将牲畜迁往山腰的春、秋牧场。从十一月到冬大雪到来,牧民们把牲畜赶到山坡上或山脚下的冬季牧场,在那里度过整个冬天……如此,年复一年。转型是对生命的考验,是生命的智慧,是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庞大的秋季转场游行沿着千年田园路前行。 2015年拍摄的照片
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伟大的迁徙。过渡期间,牧民们带着孩子和亲人,用几头骆驼驮着破烂的蒙古包和全部家当,骑着马赶着牛、羊、马等牲畜沿着田园公路行驶。沿途硝烟万马呼啸,折射出游牧民族与自然共存的艰辛和勃勃生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牧民使用微型卡车代替骆驼进行运输。拍摄于 2023 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阿勒泰牧民购买了小型货车来代替骆驼进行运输。老人和小孩可以坐在车辆后座,货箱用来搬运行李,既快捷又舒适。许多牧民在冬牧场(洞窝子)盖起了新的砖房。他们用燃气灶煮奶茶、做饭,用煤电炉取暖。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
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牧民过渡,采取多种方式为牧民“保驾护航”,包括修建过渡专用放牧道路、定期维护,保证放牧道路畅通。此外,政府还提供多项补贴,用于建设游牧定居点和改善基础设施。
▲哈萨克男孩叶力纳尔和他从小养大的大尾公羊。拍摄于 2023 年
叶丽纳尔一家住在政府修建的牧民定居点。他和妹妹从小就在附近上学,非常方便。每个周五下午,叶林纳尔都会和妹妹一起去黑柳滩草原,那里是父母周末放牧的地方。这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叶丽纳尔从小养的大尾公羊就非常“人性化”。每当他看到叶丽娜,他就会跑过去和他亲热一会儿。耶琳娜不仅学习好,而且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电子琴弹得一手好,哈萨克民歌唱得好,乒乓球成绩全校第一。叶丽娜一家人都能歌善舞。每次回到父母身边,蒙古包就变成了“草原音乐空间”。叶力纳尔兴奋地弹奏着坦布拉琴,唱起了他最喜欢的歌曲《我是牧民》。
▲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沃伊莫克镇可依白村的牧民马赫哈提和妻子在东泡场(东窝子)新装修的砖房里用煤气灶煮奶茶。拍摄于 2023 年
每年深秋,哈萨克牧民加肯一家就准备迁徙到冬季牧场。加肯的两个儿子都在县里工作。近年来,大儿子开着卡车帮父母搬家。由于妻子穆拉蒂即将驶近50公里山路,她提前赶着牛羊上路。贾肯给马鞍上,叮嘱他路上注意安全。
如今,不少哈萨克年轻人骑着摩托车,拿着望远镜、对讲机放牧,甚至边放牧边直播。这些继承游牧传统的年轻人不仅拥抱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还在草原和牛羊间过着悠闲的生活。传承千年的游牧过渡文化已成为阿勒泰地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制片人|肖景芳
协调|安宁宁
编辑制作|张银迪
我觉得很好看,会继续看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