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门《钓鱼入门》课程出现在清华大学网络课程平台上。到目前为止,已有1000多人参加了这门“钓鱼”课程。据了解,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获得“钓鱼技巧”和“增加幸福感”,没有期末考试。原来,开课的“高老师”是清华大学一年级新生。他称“钓鱼”课是个笑话,希望大家放松一下。 (北京青年报3月14日)
“拿鱼”是一个戏称,俗称偷懒、开小差等。乍一看,清华大学不愧为国内顶尖大学之一。这是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殿堂。他们除了享受优质的教育和优美的环境外,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自由开课,沉迷于教授,甚至“鱼”。行为能达到学术的最高水平,真是不可思议。
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生活得太安逸了,无聊的时候就搞“恶作剧”呢?我们不去研究严肃的学术话题,而是公开教授“捕鱼”。这是我们没有做好工作,还是浪费资源?再者,虽然“钓鱼”不方便向外人展示,但“钓鱼”的行为却是人人皆知的,很多人都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实践。这还需要教吗?开一个需要什么条件?
事实上,开设“钓鱼”班的学生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做了什么“无稽之谈”。他们在创作课程的同时制作了教学课件,并在“课程介绍与讲解”部分详细阐述了课程的性质。 、课程目的、课程作业和考核方式等等,显然是有准备的,准备充分的。至于开启的必要性,显然是非常迫切的。在笔者看来,“钓鱼”课程探讨的无非是工作与休闲、奋斗与幸福之间的平衡。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过劳死”人数达到60万人,相当于我国每天有1600多人因过劳引起的疾病死亡。我国30岁至50岁之间的早逝人群中,95.7%的死亡是因过劳引发的致命疾病造成的,“过劳死”问题不容忽视。激烈的竞争和高压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今天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努力工作,轻松生活,在轻松的节奏中保持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显然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钓鱼”班的成立,是正视个人休闲放松、追求幸福生活尊严的良好开端。努力工作和幸福生活并不是一对矛盾。他们应该成为一个齐头并进的联盟。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个人利益、尊严甚至生命为代价来努力奋斗,但最终的目的和目标应该是人们生活的幸福。
虽然“钓鱼”班是学生主办的,具有尝试性、非正式性,但绝不能被视为“恶作剧”或“无稽之谈”。事实上,无论课程如何开展,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其实都是有启发性的。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同时敢于面对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工作办公条件,关爱生活休闲,才能提高劳动者的个人幸福感和尊严,促进社会和谐。无法绕过的关键环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