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
第24个年头,公司成功上市,市值超过30亿元,年营收超过1000万。他的创业之路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本期,子牙童趣商将带你了解刘潇的故事。
戴眼镜出门,遇见真爱
刘潇 1962 年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小山村,他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刘潇从小就很懂事,每天一做完作业,就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父母干些农活。
刘潇的第一笔生意是跟父母去城里卖菜,虽然生意不大,但他也在与客户的讨价还价中领会到了一些做生意的真谛。
不过,中学毕业后,刘潇并没有搞商,而是进入了体制内工作。因为他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单位领导都非常看重他。
也有很多年长的学长赶来把刘潇介绍给人,因为当时刘潇一心工作,所以拒绝了所有前辈的好意。
不过,很快刘潇就遇到了刚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校毕业的范琴,当时他出门拿眼镜。
因为一副眼镜引发的插曲,两人成为了朋友,在很多次相处中,他们彼此相爱,再次成为恋人。
因为三观非常契合,双方父母都满意,两人相爱相爱,很快就成为了夫妻。
婚后不久,刘潇多次从范琴那里听说,她想开一家眼镜店。于是,在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开始准备开一家眼镜店。
实现妻子开眼镜店的愿望
1993 年 3 月,刘潇在预算范围内,在深圳宏利路租了一家 30 平米的商店。经过简单的翻新和招募了两名销售人员,第一家 Dr. Glasses 诞生了。
眼镜店开业后,范琴作为验光师负责配镜,刘晓负责销售。因为夫妻俩很平易近人,服务态度也很好,很多顾客在店里戴过眼镜后,都会自发地把他们介绍给一些回头客,店里的生意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虽然刘潇从小就跟着父母卖菜,但眼镜和蔬菜的营销方式却大相径庭。为了更好地卖眼镜,把眼镜店经营好,刘潇每天晚上都会阅读各种营销和管理书籍。
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店面的生意确实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但刘潇知道,如果想长远走得更远,他现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他琢磨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根据消费者需求定制一套营销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店面的生意确实比以前更加火爆了。当其他新兴品牌仍在探索时,Bose 眼镜已经抓住了眼镜行业的机遇。
刘潇刚开店时,就立下了远大抱负,那就是把自己的眼镜品牌做大做强,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
所以刘潇每天早出晚归,早上一到店就开始打扫卫生,然后依次检查商品的标签是不是错了,甚至装饰品的摆放也力求每天都一样。
当商店里有顾客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产品,当没有顾客时,他要么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要么思考如何增加销售额。
就这样,在刘潇的不懈努力下,眼镜店的生意蒸蒸日上,腰包很快鼓鼓的。1993 年底,刘潇和范琴商量再开一家分店。
很快,第二家眼镜博士在宝安开业,但这家店的生意惨淡,月营收只有 3000 元。
扣除房租、水、电、人工等费用后,它处于亏损状态。背后的原因原来是这家店门前正在修路,导致该地区人口稀少。
当初租下这家店时,范琴强烈反对,自从结婚以来从未吵过架的两人,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几次冲突。
随后,冷静下来的刘潇耐心地向范琴解释,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看中了这个地方。
虽然这里正在修路,但当路开通时,这个地区势必会变得非常热闹。现在由于道路建设,租金要少得多。
公司成功上市
范琴听了刘潇的话,觉得很合理,就不再和他争论,耐心地等待店前的道路修好。一段时间后,道路终于修好了。恢复正常客流后,店里真的热闹起来,因为眼镜博士在当地早已有名,分店的生意也逐渐好转。
在成功抢占当地市场后,不满足于现状的刘潇准备带着 Dr. Glasses 向外扩张。刚说要去的刘潇,1996 年带着眼镜博士来到了南昌。
因为 Bose 眼镜已经拥有一整套成熟的营销模式,所以很容易在南昌开拓销售渠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分店开业,刘潇认为门店的人才储备也应该跟上,这样以后开店时就不用担心没有空位了。
要得到人才最快的方法就是在店里培训员工,所以刘晓不惜花大价钱,从北京请来专家,定期给员工上课。
所有课程完成后,员工必须参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证书。就这样,Dr. glasses 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铁粉,后来经过口口相传,Dr. glasses 成为很多消费者在戴眼镜时不花一分广告费的最佳选择。
此外,为了更好地管理分公司,刘潇再次邀请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实现了对 Bose 眼镜的标准化管理。
1997 年,Bose Eyewear 拥有十几家分店。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刘潇在与范琴商量后,决定成立一家公司。
4月,深圳市百色眼镜有限公司正式成立。Dr. Eyewear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成为一个连锁品牌。
公司成立后,Bose 眼镜的发展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不仅顺利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还被推荐成为全国眼镜行业十强单位之一。
公司迎来了这样的发展,刘潇既高兴又害怕。但随着生意越来越大,刘潇也开始表现出对管理的疲惫。
此时,已经不可能放弃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前进,于是刘潇决定出国深造。在国外的两年,让刘晓深刻意识到国内外眼镜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差距,所以他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
参考国外知名企业的管理方法,刘潇更新了眼镜博士的管理系统。其次,Bose 眼镜加强了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对员工的专业素养要求更加严格。最后,刘潇花了大价钱,为每家门店更换了更专业的光学设备。
在刘潇的一系列改革下,Bose 眼镜发展得更加迅速,2007 年,Bose 眼镜的线下门店数量成功突破 100 家。
眼镜博士成为中型企业后,刘潇开始规划公司上市。出乎意料的是,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
整个市场经济已经严重衰落,恰好此时公司内部出现了一些管理问题。不仅全年营收下降,就连刘潇一大早定下的扩店计划也停滞不前。
刘潇从痛苦中吸取教训,最终决定在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刘潇对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以及市场营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梳理和调整,经过一番操作,眼镜博士逐渐恢复了生机。
截至 2016 年,已在全国 17 个省份开设了 300 多家医生眼镜,成功成为中国最大的眼镜连锁零售企业之一。
2017 年 3 月 15 日,刘晓实现了自己的长期愿望,带领 Bose 眼镜在深交所上市。截至目前,Dr. Glasses 的市值为 31.93 亿。
公司成功上市后,刘晓有了新的目标,他希望能在五年内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眼镜行业的差距。
但就在他还在实现这个梦想的时候,消费者的差评却是第一位的。其中最能引起大众共鸣的就是 Dr. Glasses 的价格太贵了,有人透露一副眼镜的成本只有 200 元左右,而 Dr. Glasses 的购买成本在 900 元左右。
面对这样的疑惑,刘潇也及时进行了解释。他声称,眼镜的成本价确实很低,店面的毛利率也确实很高,但扣除员工工资、房租、水电费后,一家店的年利润只有12万左右。
在 2019 年疫情最糟糕的时刻,Dr. Glasses 在三个月内损失了 500 多万。刘潇的话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眼镜行业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有利可图。
但消费者听了他的话后都无动于衷,但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会是真正的赢家,因为不同的立场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通过刘潇,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首先,坚持学习永远是最正确的选择,无论是在博士眼镜发展的早期还是后期,刘晓从未放弃学习。
如果不是他的好学,眼镜博士很难有现在的发展。它也不会达到改革一次、形势更上一层楼的可喜局面。
其次,我们应该善于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Dr. glasses 之所以能出圈,是因为刘潇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为客户制定了一套营销方案。最终,刘潇赚到了钱,客户还是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你想要什么。刘潇在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就打算把眼镜店做大做强,于是他一步步从1到10再到100。
如今,Dr. Glasses 眼镜店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 500 家,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但刘潇想要发展,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了。
因为当今市场上有许多冉冉升起的新星,Dr. Glasses 想要取得长足的进步,而刘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觉得刘潇的故事怎么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并留下自己的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