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7日,东莞石龙人陈景凯在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IC照片/图片)
中国举重首次登上世界舞台是1956年6月7日在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在最轻量级挺举比赛中,来自东莞石龙镇的陈景凯广东成功举起133公斤杠铃,打破了美国人文琪保持的132.5公斤世界纪录。这是中国当代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纪录。
当地时间1984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曾国强获得男子举重52公斤级金牌。 (人民视野/图)
1973年,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校(以下简称“石龙体校”)正式成立。学校开设举重班,成为石龙举重的训练基地。 1950年代至1990年代是“石龙体校”的辉煌时期,培养了一批走上国际赛场的优秀举重运动员。其中,曾国强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举重冠军。石龙运动员曾19次打破世界纪录,29次获得世界冠军。他们书写了世界传奇,推动了石龙举重事业的蓬勃发展。 2021年3月,中国举重博物馆在“举重之乡”东莞石龙正式开工建设。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垒球中心主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周金强表示,中国举重博物馆将被打造成全体中国举重运动员的精神家园。
2006年6月7日,在陈经开打破世界纪录50周年之际,石龙举重博物馆开馆。这是全国首家以举重为主题的博物馆,全面展示和介绍中国力量的起源和发展,让人们了解石龙作为“举重之乡”的发展历程。 (IC照片/图片)
石龙举重学校是目前东莞市唯一一所以举重为专业的体校。 40多名青少年白天上半天的文化课,下午3点开始两个半小时的举重训练。然而,暑假的这几天,他们就像普通学校的孩子一样。不上课的时候他们可以笑玩半天。
教练正在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 (南方周末记者翁欢/摄)
陈一凯和李子兄弟正在互相交流训练经验。 (南方周末记者翁欢/摄)
“其实和在这里上学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下午改成了训练,练举重其实挺好玩的。”谈到中国举重队队员在奥运会上的表现,陈一凯表示,自己从小就是吕小军的粉丝。目前,他的想法是尽快提高自己的挺举和抓举成绩。 “如果再增加10公斤体重,就可以加入省队训练,这个目标应该不难。” 15岁的李子和陈一凯是好哥们,两人都是学业有成的人。每天的训练中,两人不断尝试击打大重量,挑战自己的极限。来自湖南的李子小时候学过一段时间体操,但觉得训练太无聊了。由于喜欢纯粹的力量运动,他转而从事举重运动。由于成绩优异,李子于2021年8月底被省体校招收,接受更好的训练。
晚上训练结束,学员们最期待的就是去食堂吃一顿大餐。 (南方周末记者翁欢/摄)
晚上,学生们在宿舍里看书、学习、查看手机。 (南方周末记者翁欢/摄)
在大众健身文化日趋成熟和产业化的西方国家,中国举重梦之队吕小军、石智勇等运动员的训练视频经常被各类健身爱好者像教科书一样在网上观看。 “吕小军的热身课是我整个力量训练课的内容。” ——一位外国网友在吕小军的训练视频下这样说道。在中国,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运动和自身健康,健身、举重、CrossFit(交叉健身)等力量训练也逐渐在城市运动人群中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举重。 。
陈一凯在宿舍养了一只仓鼠。 (南方周末记者翁欢/摄)
张紫妍和王晶晶都是河南人。他们是石龙原来学校的举重教练选中的,也愿意练习举重。 “我现在的目标是每次出去比赛都能进入前八。”张紫妍说。
张紫妍正在练习挺举。她觉得花半天学文化课、半天练举重很有趣。 (南方周末记者翁欢/摄)
南方周末记者 翁欢 图文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