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解儿童的学习方法和特点”、“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经历理解书本内容”、“鼓励儿童自主阅读” “……在《指南》的指导下,泉州市政府所属机关金山幼儿园致力于打造以幼儿为中心的幼儿园绘本阅读活动,让图画读书能真正体现对孩子“生命人格的关怀和培养”。于是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绘本,开始了一段“愉悦”的阅读之旅。
1、注重兴趣,选择适合幼儿的阅读内容。
在进行绘本阅读时,孩子想读什么样的绘本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是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重要依据。只有满足孩子当前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才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互动,实现自主发展。
一方面,老师通过观察孩子们近期的活动来选择绘本。比如,小班老师发现近阶段的孩子对区域内的填色游戏很感兴趣,就选择了适合小班孩子阅读的绘本《小黄小蓝》和孩子们一起。老师们还会利用晨讲、备餐等时间引导孩子们开展“好书推荐”活动,从他们的叙述中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绘本。另一方面,我们尝试让中大班的孩子自主选择绘本。老师给新书编号并放在图书角,观察孩子们选择阅读的书籍,分析孩子们喜欢这些绘本的原因,并让孩子们对图书角的新书进行“评价”。 “我最喜欢的绘本”投票,最后老师选出得票较多的绘本进行集中阅读或小组阅读。
当然,老师也会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和思维特点来选择绘本。比如,午餐时,他们发现有的孩子挑食,不喜欢西红柿,就选择了《我绝对不吃西红柿》绘本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绘本中,豌豆是“来自绿色王国的绿色雨滴”,土豆泥是“从富士山顶飘下来的云彩”。最后,“绝对不吃西红柿”的劳拉开心地吃了起来“喷水的月亮”——西红柿 孩子们被绘本中神奇的语言深深吸引,不仅激发了阅读的极大兴趣,就连不吃西红柿的孩子也开始爱上了“喷水的月亮”。 月亮”。
2、优化多维度策略,探索激活儿童灵性的阅读引导方法
img src="/wcm/app/system/read_image.jsp?FileName=U8414679604.jpg" uploadpic="U8414679604.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
孩子的阅读需要老师的支持。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对幼儿情感的激发、对幼儿思维方式的关怀、对表达方式的尊重、阅读体验的提升,都应建立在“童心、童心、童趣”的理解之中。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精神体验和阅读兴趣,让孩子真正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呢?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和优化多维度策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享受阅读的乐趣。
1、设置问题引导,引导孩子与绘本的第一次对话
问题引导式阅读通常用于绘本阅读的开始。它根据孩子现有的经历提出问题,帮助孩子扩展和想象故事的发展。它可以帮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期望,让孩子去猜测、思考、验证。学习并获得积极的体验。例如:大班读《动物不能穿衣服》时,老师选择了绘本中“母鸡”的精彩页面介绍。首先让孩子猜猜如果母鸡穿上衣服和裤子会发生什么?孩子们张开想象力的翅膀,大胆想象各种可能的答案。有的说:“裤子太长了会掉下来。”有的说:“它穿上衣服裤子我朋友都认不出来了。” ……在问题引导阅读中,孩子们与绘本进行了第一次对话,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奠定了基础。
2、分享阅读让孩子在集体阅读中交流
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幼儿获得新体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孩子愿意在同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从同龄人那里获得的知识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孩子们可以通过聆听同伴的演讲来学习不同的信息并拓宽思维。在分享阅读中,教师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们调动已有的经验进行交流,让孩子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图片的理解和感受,从不同角度交流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孩子之间的互动中形成了思想的碰撞。通过自己的讲述和聆听同伴的解读,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容。
3、情景阅读让孩子体验参与角色表演
《指导意见》指出:应当鼓励儿童通过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方式表达对书籍和故事的理解。因此,在绘本阅读活动中也应该给孩子表演、体验、玩耍的机会。
在情境阅读中,教师引导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结合肢体表达、心理活动模拟、音效模拟或情节游戏等,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调动孩子的动觉、视觉、听觉感官,让他们沉浸在绘本场景中。例如:读完《母鸡玫瑰去散步》后,老师引导孩子们扮演一只狐狸和一只母鸡,表演穿过院子、绕过池塘等情节。游戏过程中,他们可以感知绘本中不同场景的变换,体验“狐狸”“抓鸡”屡屡受挫的幽默有趣的场景。
这种情境阅读将抽象的绘本内容具体化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情境,让绘本内容直接诉诸孩子的感官,直达孩子的内心世界。减少或消除孩子的阅读难度,增强孩子的快乐体验。
3、支持幼儿自主阅读,探索幼儿阅读方法。
自主阅读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也是绘本阅读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的“关注”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打开自主阅读的大门。
1.自由选择阅读方式
在独立阅读环节,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单独阅读、与同伴结对阅读、或者分组阅读。单独阅读可以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与同伴结对、小组阅读有利于与同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更适合中大班的孩子。
2、提供物质支持
为了让孩子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图画内容并主动与绘本互动,需要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支持策略。我们通常会用自制的书签、记录表格或读书卡为孩子的自主阅读提供支持,帮助孩子理解和阅读绘本内容,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1) 制作自己的书签。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在阅读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我们会根据绘本的内容为幼儿准备各种书签。例如:“问号书签”(孩子可以在看不懂或不懂的页面上贴上“问号书签”)和“笑脸书签”(孩子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页面上贴上笑脸书签) 。
(二)记录表。孩子在阅读时,我们有时会根据绘本的内容,为孩子提供相应的阅读记录表格,让孩子在阅读时的隐性思维过程显化出来,让孩子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独立阅读。
(3)读卡。阅读卡是利用图片或符号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的卡片。例如:“手”的意思是“做什么”,“口”的意思是“说什么”等。利用读卡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的背景、人物的表情、动作和神态,抓住阅读的线索,理解作品的意义。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3.及时、适当的干预
在孩子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孩子都对阅读非常感兴趣。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的孩子会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孩子由于理解能力弱或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阅读困难。如果你感到困惑,没有及时解答,孩子很快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放弃读书。因此,在孩子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他们时而坐在孩子们身边聚精会神地读书,时而低头仔细观察,时而轻轻走到孩子们身边倾听,观察孩子们读书的表现,了解孩子们的特点。想法,捕捉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特别是当孩子遇到阅读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针对性的指导。
4、传递阅读经验,探索绘本元素在区域活动中的拓展
孩子对绘本的阅读和理解不能仅限于一两次阅读活动。许多图画书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阅读区的阅读可以更好地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将幼儿自主生成的活动以及对绘本的阅读和理解拓展为区域活动。可以进一步帮助孩子传递阅读经验,增强孩子在独立操作和游戏活动中的愉悦体验,促进孩子各种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和孩子们一起读完绘本《两条彩虹》后,老师观察到孩子们在午睡的时候用拖鞋摆出了“彩虹”的形状。由此,老师发现了孩子们对彩虹的兴趣和关注,于是和他们讨论:“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设计彩虹?如何设计出更漂亮的彩虹?”老师和孩子们寻找各种制作彩虹的材料和材料。这种表现形式衍生出许多创意活动:用晨练用的彩丝布置彩虹、用彩色瓶盖、彩色绒球粘贴彩虹……这也延伸出了更多关于彩虹的探索和操作活动。如:变色、彩色陀螺、自制书籍和绘本表演等。孩子们在自己的多彩世界中享受着色彩带来的惊喜,心里也有一道美丽的彩虹。
在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只有树立真实的幼儿立场,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的价值。我们为幼儿选择适合的阅读内容,探索激活幼儿灵性的阅读引导方式,探索属于幼儿的阅读方法,探索绘本元素在区域活动中的拓展,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收获。阅读过程。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行动、思考,希望绘本的“乐趣”陪伴孩子们度过美好的童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