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凸显校园足球的教育功能,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十三届、十四届本期杂志开设“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新时代做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专题”邀请专家解读发展历程以及校园足球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发布区域校园足球发展的典型经验。本期继续发布专题后半部分。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作为校园足球推广普及的主力军,其价值功能决定着特色学校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规范着特色学校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以价值导向凸显教育目标,以推广普及强化教育过程,以专项发展提高训练质量,同时推动机制优化。强化价值引领,加快资源共享 3、全方位统筹,不断提升特色学校建设质量。我们来看看邱林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的讲解。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推动和普及校园足球的主力军。自2015年启动校园足球活动以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特色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7月,教育部已评选认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8514所。对体育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一些校园足球专修学校创建中出现价值功能定位潜在偏差,“重申报、轻建设”等内涵缺失的问题日益显现。为此,2024年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价值功能和建设质量,提出了改革要求。作为新时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建设纲领和行动指南,《实施意见》在推广普及、足球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规范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改革方向。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实施意见》的改革理念,探索新发展阶段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价值功能和建设方向,以期为广大校园足球一线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工人。
校园足球价值功能的历史回顾
明确校园足球的价值功能,是特色学校树立正确发展理念、提高建设质量的核心问题。它确定了特色学校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规范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内容和方法。校园足球的国家战略定位和政府主导的特点决定了其“政策优先”的发展模式。顶层政策的系统设计,全面阐释了校园足球的价值和功能定位,成为特色学校发展的基本指南。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以来,经历了定点布局、全面普及、提质增效三个发展阶段。价值函数主要涉及三项主要政策,不同阶段政策目标的解读不同(见表1)。 2009年,由于足球后备人才缺乏、训练体系衔接较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提出“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学校为基础、体教相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选定131个校园足球部署城市和6326所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培养竞技足球后备人才2608人[1](见表2)。校园足球已成为夯实足球后备人才基础的重要举措。如何培养竞技性足球后备人才已成为校园足球的主要价值功能。然而,这种单一的竞技功能与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存在很多不一致之处。目标定位尚未与服务后备人才培养的竞争功能区分开来。校园足球的普及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冠军主义下的功利性足球”在实际工作中日益显现。据统计,2009年至2015年,每年举办校园足球比赛超过10万场,参赛学校5161所,基本“一校一队”。事实上,学生整体参与水平较低,部分定点学校尚未开展足球教学和课后教育。训练后,校园足球已成为少数学生的运动项目[2]。
鉴于此,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重新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遵循人才培养和足球发展规律,大力普及足球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校园足球的价值功能已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转变为“实施德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发展中,教育属性和竞技性却有所不同。校园足球的属性被人为割裂,竞技属性在教育改革和迭代重塑过程中逐渐弱化,造成“不追求质量要求,只是单纯培养兴趣、让孩子玩得开心”的价值取向。 “刚刚”有衍生出足球练习、足球舞蹈、正规足球课等异化问题,目标定位呈现出“左右变换的功能偏差”,为此,2024年,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导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意见》立足新时代教育改革趋势,坚持体教融合的基本原则,以“回归教育本位”、“重塑竞技属性”作为改革的主线。通过“全民教育+专项提高”的复合发展模式,全面重塑校园足球的目标定位,从而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园足球特征中学校价值函数的潜在抵消
校园足球的价值功能是其教育属性满足校园足球实践活动主体需要的具体作用。它可以塑造校园足球发展体系,规范群体成员的价值选择,影响特色学校的基本定位。然而,校园足球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潜在的价值功能偏差,导致参与群体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实现机制出现偏差,从而呈现出一系列偏差表征。
1、教育功能需充分彰显
一些特色学校对足球教育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政策层面,常常表现为“口号多、行动少”。在这种基调下,“以足球育人”逐渐演变为形式和口号。 (一)育人意识和能力不足。首先,部分足球教师育人理念淡薄,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发挥足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其次,未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足球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偏离育人的教学实践。需求。 (二)文化建设内涵缺失。全国1187所校园足球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96.87%的学校开展足球主题文化活动,主要形式为摄影(81.58%)、绘画(81.75%)、征文(80.89%)。 , 演讲(50. 56%), [3] 但过分追求活动的外在形式而忽视足球文化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导致足球教育的价值功能无法充分展现。
2、推广普及未能全面落实
受应试教育功利化负面影响,一些特色学校建设者对校园足球功能价值的认识仅局限于工具主义范畴。他们把竞技成绩作为衡量校园足球的“成绩窗口”,把足球代表队建设作为“中心”。随着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的降低,特色学校普及教育学生的根本使命被弱化,校园足球的普及和推广价值下降。与此同时,被动竞争、足球默契等“假足球”降低了社会群体对特色学校的价值认可,弱化了学校群体参与性。行为。 [4] 2019年全国校园足球调查数据显示,30%的学校学生活动参与率低于20%。2020年,J省T县33所特色学校中,75%的学校在小学开设了足球课。学校,只有 66% 的初中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 [5]
3.专项能力亟待显着提升。
一方面,传统的足球教学理念异化了足球比赛的本质属性。体育教师很难突破以单一足球技术动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足球课变成了“动作模仿课”,足球运动的本质规律逐渐被淘汰。这种“形式化的足球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与特色学校引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价值功能截然相反。另一方面,校园足球在培养竞技足球后备人才方面的功能价值尚未达成共识,导致一些特色学校忽视学生专项技能的提升,出现“低水平重复现状” 。归根结底,他们没有掌握足球人才培养的规律,没有深入的了解。足球的教育功能与育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价值功能的厘清与重塑
当前,校园足球建设已进入“提高质量、树品牌、讲科学”的新阶段,正逐步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价值形态转变。特色学校价值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重构特色学校的价值客体,并赋予其新的价值属性,更好地满足特色学校价值主体的需求。据此,《实施意见》将校园足球纳入新时代学校体育价值指数,使其摆脱“竞技为本”的精英足球理念和“文化为本”的应试教育理念,推动特色学校重塑“足球教育”标准。值函数。
1.突出教育目标和价值导向
纵观发达国家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理念,如英国的“机会均等”、法国的“完美人格”、德国的“幸福与品质并重”[6],都体现了教育价值。适应青少年发展需要。为此,《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培养有道德的人”为价值取向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要求特色学校回归足球课程教育的价值本源,充分发挥足球课程教育的作用。浅谈足球课堂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以足球校本课程为主渠道,作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着力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情况和实际教学条件,科学编写教材和教案,将足球知识和教育元素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足球“知识+技能”在德育中的价值引导。
2.通过推广和普及强化培育过程
培育过程是实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育目标的中心环节,但特色学校建设者往往只注重培育结果和质量,而忽视校园足球的实践过程。特色学校作为校园足球教育的主阵地,可以通过广泛、多元化、分层的普及措施,加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首先,《实施意见》坚持以发展素质教育为价值导向,通过校园足球综合课程实现足球教学的广泛覆盖。其次,要不断优化课外足球活动形式,将足球纳入课间和运动会,使之成为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创造条件。最后,融合“兴趣小组+足球社团+俱乐部”的校园足球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足球需求,从而夯实特色学校推动全面普及的责任,激发足球教学的内生动力改革。
3、专项开发提高培训质量
校园足球要坚持“教育与竞赛协调”的发展理念。育人是校园足球的首要功能,其次是为竞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两者缺一不可。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培养模式。需要体教融合、协同发展的道路。 《实施意见》鼓励特色学校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自主招生选拔和向各运动队输送人才的作用。 “双翼效应”有效理清了普及教育与专项提高的协同关系,避免了特色学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错位、足球教育功能与竞技属性的冲突。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方向
面对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需要深刻把握《实施意见》的内涵和实质,紧紧围绕根本任务培养有道德的人,采取“机制优化-价值引导-资源共享”。 “这表明这条道路上正在稳步取得进展。
一、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办学机制优化
加快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规范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机构改革的引领优势,围绕权责调整、专项监管、师资激励三个关键问题,不断完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优化特色学校建设机制。 (一)建立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实施意见》的“加强组织领导”部分,明确划分了各部门在校园足球发展中的权利和责任。但在地方实际工作中,仍需要根据制度环境和实际情况的变化,借助动态管理机制进行适应性调整。调整。一是不断完善特色学校建设清单的“实施权限”和“行使依据”等要素,明确各部门的权责范围和时间安排,如明确地方财政部门的特色学校专项资金支持计划。二是当地牵头成立校园足球工作专班,定期就特色学校建设权责清单中的重要问题召开专班会,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优化责任各部门制度。 (二)健全特色学校监管机制。将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考核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形成“督导”、“校检”、“评价”为一体的特色学校质量监督机制。 (三)落实足球教师激励机制。专业教师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但足球教师长期受到学科歧视的影响,在职称评定和就业等方面仍难以享受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为此,各地要坚决落实《实施意见》中的教师激励措施,将教师薪酬与专业能力紧密结合,探索实施基于足球教学实效+后备人才输送+足球比赛成绩的多元化发展。体育学科的独特属性。激励机制为特色学校竞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具有校园足球特色的学校价值引导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要立足现代化建设总体,以国家战略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逻辑依据和价值遵循,提高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质量和赋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一)把握素质教育战略定位。特色学校建设要立足素质教育,以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价值目的,把校园足球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一是坚持素养导向,从“重智轻德”向“素养为本”转变,着力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症,培养学生足球兴趣,强化足球素养。足球技能。二是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在“五育并举”教育格局中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独特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 (二)坚持普及引领的战略方向。特色学校发展要主动适应国家增加足球人口的战略需求,为奠定体育强国基础发挥群众引领作用。一是推进高质量普及,以5万所特色学校作为普及的重要基础,着力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着力解决“一站式”教育体系断层问题,从而塑造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校园足球作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特色学校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校园篮球改革发展和校园排球运动,形成校园“三大球”发展的集群效应,共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三)强化青少年健康促进战略领域的实施。建设健康中国,特色学校应以系统思维推进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一是拓展健康教育“新载体”,将健康教育融入足球课程、训练和比赛等方面,探索具有校园足球特色的健康教育实施路径。实现健康知识向健康素养的有效转化。二是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激励机制,与学生奖励和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校内养成和保持健康行为,在校外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促进体育生活进程,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三、加快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资源共享
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发展背景下,特色学校作为校园足球跨界融合联动的重要载体,可以加速优势资源要素的全方位耦合例如多学科之间的教学、培训、竞赛、师资等。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一)加快改革试验区建设。先行区要强化自身创新探索能力,统筹区域内特色学校、新型足球学校、体校、大学等协同创新,融合各类足球力量,打造校园足球、体育、教育一体化社区。专业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专业力量和特色学校双主体作用,合力消除部门、行业、区域等壁垒,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二)延伸学校服务定位。特色学校可根据建设条件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资源禀赋、足球与教育深度融合、培养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为区域体育运动员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机会和学习资源。学校、足协、职业梯队。同时,鼓励学校学生积极参与足球俱乐部、假期夏令营、课后托管服务等项目,消除生源不足、场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发展制约因素。 (三)促进专业资源互联互通。一是鼓励特色学校根据需要设立专兼职足球教练岗位,探索与体校、足协、俱乐部建立教师互聘互认制度,扩大师资队伍通过多种渠道。同时,发挥足协专业优势,定期对全区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双师型”足球教学队伍建设。二是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统筹“校、区、市”三级校园足球赛事,积极整合社会足球等赛事资源,覆盖学校、俱乐部、协会等队伍,共同制定赛事方案,完善完善足球竞赛体系,打造区域体育教育与品牌赛事融为一体,营造学生参与、家长支持、社会关注的良好足球氛围。
评论
[1] 邱琳,秦阳。我国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青训深度融合的选择逻辑与推进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44(2): 59-70.
[2] 刘海源.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改革发展及当前重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0(3): 209-213.
[3]蔡向阳.校园足球研究报告(2015-2020)[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1:47-48。
[4] 李培,李增民,段锐。从现代足球的起源和传播看校园足球的功能和价值[J].体育学报, 2022, 29(4): 86-91.
[5] 邱琳,肖辉,濮宜君.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校园足球政策与治理策略基层实施的障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8(6): 683-689.
[6]李志荣,杨世东。英德法日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特点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6-121。
(作者邱林,博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校园足球发展战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1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