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小二郎
自由教练和“穷人健身”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次走进健身房的北京女孩林羽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
这天,带领林羽去锻炼的人是一位熟人推荐的“自由教练”,是一位曾经当过图书编辑的女教练。一对一课程一小时260元,在北京不算贵。本来林羽只是想尝试一下,但是让她意外的是,课程结束后,对方并没有催促林羽购买课程。相反,他们发现她有腰椎脱垂的可能,建议她先去医院拍X光片。 。随后,他又教了林羽几个可以在家练习的动作,让她“从运动残疾恢复到健康人”,才约了他上课。最终,由于这只是试听课,对方收取了一半的费用,130元。
这和林羽在传统健身房遇到的情况截然不同。从去年开始,感觉自己身体状况不太好的林宇决定开始定期锻炼身体。她找了很多健身房,但每次去试课,清一色的男教练,还没有了解她的身体状况,就会直接做“高位下拉”,或者根据林宇的女性身份,让她练习深蹲。打造出网红照片中的“蜜桃臀”。
林宇觉得,试课的时候,教练们坚持教她激烈的动作,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专业性,为后面的卖课做铺垫。毕竟,在传统的健身房里,教练不仅仅是教练,更是背负着绩效KPI的销售人员。相比之下,眼前的女教练似乎就没那么多招数。此后,林羽跟着女教练练习了半年,听课,交一次费。
正如林宇所经历的,在一线城市,一种“自由教练”的健身新模式正在流行。它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私教,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私人课程,但与健身房相比,它便宜得多。过去,如果你想在健身房聘请私人教练,课程会从几十节开始,费用至少为四位数。有些健身房还要求您先申请额外的健身卡,然后才能聘请教练。经过一套手续,花费几万,只是介绍而已。
▲图/视觉中国
然而,自由教练不依赖任何健身房,这意味着没有中间商盈利,他们只需要支付教学费用。更重要的是,“付费灵活”——上课一次付费。一次性资金投入较低,不仅让年轻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也避免了传统健身房“翻车跑路”的风险。
自由教练通常负责场地部分。他们将划定接收订单的地理范围。范围内,自由教练会与一些健身工作室洽谈合作,并帮助学生预订场地。费用通常由教练自行承担。
寻找自由教练,大多依靠熟人介绍或社交平台搜索。如今,如果你在不同的平台上搜索这个关键词,你已经可以找到很多自由教练的招聘帖子。
在上海,26岁的自由教练达达觉得这种模式越来越普遍。
由于没有绑定固定健身房,哒哒会一一点击大众点评,找到学生附近健身房的联系方式,查询是否可以借用场地。去年,达达收到的大部分回应都是不赞成,但今年,需求越来越多的自由教练,健身房也愿意开展租赁场地的业务。哒哒表示,在上海,场地费一小时100元,高端健身房可以收费150元以上。毕竟,确实是一笔不菲的租金。
有些健身房干脆完全转变,只对“自由教练”开放。林羽教练约好的健身房叫“自由健身”。店里没有额外的销售或教练。只有前台是按分钟收费的,一分钟40毛钱。每节课一小时,场地费20元左右。林羽和教练各付了钱。这个造型让林羽感觉很舒服。她形容,教练、学生、健身房之间维持着一种简单的“现代消费关系”。
在寻找自由教练之前,年轻人为了不去办卡或囤课,也找到了很多“健身不佳”的秘诀。
从健身房逃出来后,林羽的第一选择就是一个人在家跳舞。 5KG一桶食用油有一个挂钩,看起来像成本最低的壶铃。那段时间,林羽并没有请教练。他一个人在家里晃来晃去的油桶。
在家不知道练什么,林羽就在网上买了一张健身房试用证,向教练询问一些基本的健身知识。这种体验卡通常很便宜,但是有购买限制。如果一家健身房达到限额,请购买另一家。
哪怕是像游泳这样需要很大空间的运动,林羽也有办法。她找到了家附近的一所大学,买了一张校园游泳池的卡。只需1300元,她就能游30次。如果想省更多的钱,也可以请在校生帮忙在二手平台上预订。这样每趟40元,比办卡贵一点,不过对于不想一下子囤课的人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还有街道管辖下的社区健身房,属于便民设施的一种,自然比商业健身房便宜很多。去年一整年,身在上海的莉莉都在社区附近的社区健身房锻炼身体。她一年花800元,买了一个柜子来存放衣服,只多花200元。
▲社区健身房。图/视觉中国
当然,社区健身房里没有健身氛围。由于价格低廉,这里没有购买龙门架等更专业的健身器材。只有跑步机、哑铃、弹力绳等基本装备可供选择,而且没有镜子。来这里锻炼的大多是居住在周边地区的老年人。莉莉见过穿着高跟鞋的精致阿姨踩跑步机,也见过老男人在乒乓球台上打架。旁边还挂着一条宣传标语:“带你优雅晚年”。去。”
但是,如果你一年只需要800元,你需要什么样的自行车呢?莉莉将老年人视为社区健身房的优势——没有人与她竞争抢唯一的健身器材。
然而,这些实惠又优质的健身方法中,仍然隐藏着不少隐患。比如,自从林羽用油桶代替壶铃练习之后,她的腰就随着练习越来越痛。她隐约觉得,或许是自己不够专业,动作没有做对,反而损伤了自己的身体。这让林羽意识到,想要长期掌握正确的健身秘诀,光靠自己练习是不行的。他必须找到一位私人教练。
年轻人,你在健身房努力了很长时间了
说到找教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跑去健身房。只是在无数次失望之后,我才转向新兴的自由教练模式。
决定定期锻炼身体后,林羽货比三家,考虑了很多选择。最后,她在家附近的一家连锁高档健身房充值了一张最低限额3000元的游泳卡,一次100元。
客观地说,高端健身房的设施确实非常好。游泳池的水始终干净;浴室里存放着洗漱用品,林羽只需要带一套换洗衣物就可以游泳了;工作人员会添加每个付费用户的微信账号,提供“管家式服务”。这显然也是中产阶级首选的健身场所。林宇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名人,而他背的迪卡侬健身包几乎是其中“质量最低”的。
然而才游了一两次,林羽就开始陆续收到“管家”的消息,要么通知健身房“换水”,要么“正在装修”,最后就变成了“正在转移”的通知。 ”,询问林宇是否要转卡。随后,林宇拨打了12345,希望健身房能够退钱,但得到的答复是“对方没钱退。”如果他坚持的话如果要退款,他需要去互联网法院起诉。
林羽无语。对于她来说,3000元是一个有点尴尬的数字——仅仅够报案的。但如果她起诉,这将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场官司”。这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很可能不止于此。 3000元。
▲图/视觉中国
显然,即使打着“高端”的名号,这些健身房也不能保证体面退出。由于此类健身房需要较大的投资和较高的现金流压力,因此在中产阶级紧缩钱包的情况下,它们更容易遭受雷雨袭击。
近两年,梵语瑜伽、精品健身房SPACE、康福特城堡等中高端健身场所都没能逃脱资金链断裂的噩梦。为了吸引中产阶级,此类场所往往在氛围营造上花了不少功夫——梵语瑜伽门口总有新鲜的百合花,SPACE会使用lululemon瑜伽垫,选址也只会在核心商圈。一二线城市,提供优质产品。教练们被塑造成“偶像”,曾有人形容“SPACE的课程比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帐还难拿”。但留给他们的结果依然是拖欠工资、倒闭。仅就 SPACE 而言,未售出的课程总量就超过 440 万份。
目前,不去健身房的几率似乎越来越高。据《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近三年每年都有超过10%的健身房关门。晶晶GymSquare给出了更令人震惊的数据——2023年,每5家健身房就有1家将破产。
▲高端健身房Space宣布关闭所有门店。图/视觉中国
如此高的破产率不仅对消费者不利,对教练也同样不利。
在成为自由教练之前,DaDa 在宁波一家传统健身房工作。在业内,询问消费者是否要注册会员被称为“开发”。她是一个i人,每次都要问问题,但“发展”效果并不好。不仅如此,收入还很低。哒哒一节课费用是300元,健身房收取200元佣金。一个月下来,工资只有6000到7000元。
达达离开是因为健身房拖欠工资,一共7000元。 DaDa态度坚定,不怕麻烦。他提起劳动仲裁,最终因健身房未与教练签订劳动合同而获得4万元赔偿。
拖欠工资、不保养设备、加大促销力度,都被视为“出走的预兆”。大大说,最近,这家健身房已经全面倒闭了。
自由教练似乎正在恢复健身的本质——消费者只为教练的专业程度付费,没有其他溢价;教练只需履行作为教练的职责,超越健身房的KPI即可。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自由教练的火爆也与年轻人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焦虑”密不可分。
在莉莉看来,对身体的担忧是随着加班而来的。她身处广告行业,在“加班是一种正义”的氛围中,莉莉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对整个外界的意识,甚至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林羽还记得,他一开始渴望正式锻炼,是因为一份惨痛的体检报告,“还查出了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和肺部结节”。
不仅如此,莉莉发现自己加班越多,花的钱就越多。由于精神压力过大,莉莉被诊断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要么狂躁,要么抑郁,药物费用成为一笔巨大的开支。同时,高压带来身体焦虑,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健身房。莉莉只能选择“自我安慰”减肥——花钱去美容院。一些名为“冷冻溶脂”的项目声称可以让她“躺着减肥”。莉莉动心了,收费一次是600元、800元。莉莉简单地办了张卡,只花了1万元。
想要健康、省钱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核心诉求。对于有健身需求的人来说,自由教练似乎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去年年底,莉莉决定辞职,从此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空白。她想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因此她有动力去寻找一名自由教练。控制每一块肌肉,就是控制她人生的过程。 ,最简单的第一步。
▲图/视觉中国
从此之后,莉莉感觉自己的生活又恢复了活力和规律。她还算了一笔账。她的自由教练每节课收费480元,后来涨价到600元。虽然不便宜,但相当于“把钱花在源头”,“更过瘾,更值得”。健身后,Lily不再去美容院,开始回归“简化护肤”。就连她最爱去的300元一次的“私人护发”也成了伪概念。整个人都健康了,那还需要什么护发呢?
林羽也开始有了自由教练,慢慢的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失眠、头痛、乏力等一系列“老问题”在经常锻炼后似乎得到了明显改善。除了上课,她每天还和教练沟通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上课的频次和具体内容。有一次,林羽告诉教练,自己最近失眠的情况加重了,于是教练就把上课地点改到了公园,并带了简单的器材。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晒太阳,林羽感受到了许久未见的轻松与舒适。
与运动结合,
不是教练或健身房
体育本身就带有一丝“反人类”的味道在里面。汗水的自由流动确实可以给你带来清爽感,但基因固有的惯性仍然让运动成为最容易放弃的习惯。健身房千方百计引导消费者充值、办卡。一方面,他们正在缓解巨大的资金回笼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用大量的节省来留住那些一直在流失客户的客户。
然而,完成课程的自由教练不再依赖金钱,而是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或其他价值让顾客愿意一次又一次付费。
莉莉喜欢自由教练的原因是因为对方提供的情感价值。每次上课,教练都会要求她练一套15个,有时只能练8个。当教练发现她已经达到了身体的极限时,他不会强迫她,而是会偷偷地加数字。数数的时候,照顾了莉莉的脸,让她很有成就感,直到下次莉莉状态良好的时候。弥补一下吧。
发现这个小细节后,莉莉更加信任自己的教练了。她觉得“她做的每一个动作看起来都做得很好,非常好”。被照顾的感觉和工作中总是被打压、批评的社会动物感觉完全不同。同样,“在健身房里,我的脑海里也有小烟花。”
▲图/视觉中国
对于一些女性客户来说,自由教练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性别友好性。
不得不承认,如今,传统健身房仍然是男性主导的行业。莉莉记得,在她经常去的健身房里,墙上都会挂着教练的照片。男教练总是占据前几排,而女教练的照片只会出现在最后一排,令人困惑。担心自己“不专业”。
林宇的教练也告诉她,即使是已经足够优秀的女教练,也会受到男学员的批评,“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不如女性”,很难听从女教练的教导。因此,在决定成为一名自由教练后,她尽量不接受男学员。这些都是“自由”和“灵活”带来的优势,可以促进学生和教练的双向选择。
然而,自由的另一面是缺乏约束。免费辅导的诸多好处并不能掩盖其潜在的风险。没有了健身房这个平台可以依靠,消费者的“识人”能力更经受考验,也消耗了更高的时间成本。
为了找到一位靠谱的自由教练,李伟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她提出了一些标准:需要离家近,身材要好,有3年以上的教学经验,还有学生最终训练成绩的对比图。经过综合评估,李伟挑选了三名教练进行试训。为了保险起见,她最终选择了一位常年在某力量训练馆工作的女教练。
莉莉还“通过网线”看到人们。她记得在选择教练之前,她失去了判断能力。最终她爱上了一位拥有数万粉丝的健身博主,并私信咨询。在莉莉眼中,教练长期更新,意味着“固定的行动轨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随时逃跑的风险”。
李伟、莉莉等人都很幸运,但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从健身房常规转向自由教练坑。有的人遇到教练还没跟他们沟通完,第二天就已经到别的城市招收学员了;还有人发帖抱怨教练指导他硬拉时感觉疼痛,但对方平静地说这很正常。后来去医院拍X光,发现腰部突出了。教练不以为然,说:“医生不锻炼。”事后他没有得到任何相关补偿;当然,教练也会被学生欺骗。比如,在我们精心安排的场地等了半个小时,却不见学生的踪影。
某种程度上来说,选择自由教练后,可能比在健身房更难维护自己的权益。毕竟自由教练都是个体户,普通人很难判断一个教练的真正专业程度,一旦出现问题也很难追查。
厦门人邹浩也是Free Coach的首批追随者之一,“踩雷”了。去年7月,他在熟人推荐下认识了一位自由教练,并支付了300元一节课。邹浩之前并不了解自由辅导模式,所以没有多想,就买了30节课。当然,毕竟比去健身房请私人教练更划算。
半个月过去了,邹浩渐渐觉得教练敷衍了事,不专业。短短一小时的课程中,有半个小时是热身伸展运动,剩下的时间就是做开合跳和高抬腿。 ;我的健身习惯从未改变过。上了十五堂课,邹浩连专业装备的名字都不知道;而原本承诺的个性化菜谱,变成了网上随处可见的一周膳食计划,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科学运动,合理饮食,早睡早起,10月1日”的承诺过去将彻底改变。”
邹浩越想越难以接受。他要求退还剩余课时,教练态度也变差了。这时,邹浩才发现,自己报名上课时并没有任何有效证件。当谈到退款的问题时,教练转移了话题,让他很困惑。
此后,邹浩用了半年时间打官司,因证据不足而被驳回三四次。直到今年,他才拿回了一半的学费。
无论是健身房、免费教练还是任何其他形式的锻炼,人们最不需要学会的就是与自己的身体相处。
▲图/视觉中国
跟随自由教练的六个月时间里,林羽逐渐信任了教练,也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多的了解。运动总是在探索自己的边界。林宇硬拉的时候不断的增加15公斤的重量。后来教练让她一次尝试40公斤。林羽这才发现,人在做一些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动作时,第一反应其实是恐惧,害怕受到伤害。教练告诉林羽,她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不习惯。 40公斤是她的极限。
林羽相信了,也做到了。她觉得那一刻自己给予的信任不仅仅是对教练的信任,也是对自己身体的信任。
或许人们最需要的就是与运动本身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健身房、器材和教练只是辅助。最重要的是了解你的身体并尽可能地善待它。
(应受访者需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2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