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从理工男到知名编剧:刘毅的编剧之路与战狼系列的成功秘诀

    陈,中国北京电影学院戏剧教师、编剧、制片人

    受访者:

    《战狼》系列编剧刘毅

    从理工男到著名编剧

    陈中国(以下简称“陈”):你为什么想成为一名编剧?有没有什么书、人或电影对你产生过影响?

    刘毅:(以下简称“刘”)

    我有理工科背景,主修无线电。高考时之所以选择学习广播,是因为小时候科幻小说看多了,觉得广播很酷。完成学业后,我觉得不太适合,所以我做了编辑,然后因为喜欢而转行当编剧。作为一名编剧,我读过各种书籍,专业的、技术的,很杂。很难说哪本书对我有决定性的影响。每读完一本书,我都在心里保留一点点。不过,小时候读过的欧洲小说对我影响很大,比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这些小说不仅塑造了成功的人物,还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样的品格才是高尚的,什么样的品格才有伟大的精神。高贵并不意味着高贵,而是灵魂的优越。至于电影,我看了很多。好莱坞导演中,我心目中的第一个就是比利·怀尔德。他的电影展现了二战后美国的崛起。每个人都雄心勃勃,处在一个金块时代,这与现在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精神状态非常接近。另外,昆汀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他的形象表达方式更新、更现代。而且昆汀是一位能够用电影语言讲故事的导演,他的剧本也非常严谨巧妙。我也喜欢斯皮尔伯格的电影。 《星球大战》《夺宝奇兵》都是经典的商业片。

    九方格VS三段式结构:基于电影时代的戏剧性结构

    戏剧的常识内容_戏剧最基本常识_戏剧的基本知识点

    陈:您在一次编剧公开课上谈到了“九宫格”的创作方法,并用这个方法现场指导新手编剧。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九宫格的创作方法是什么以及您是如何运用的?创建?

    刘:它和传统戏剧的三段结构基本相同,但在三段结构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划分。对于一部90分钟的电影来说,基本上每10分钟一帧就决定了故事的脉络和走向。这是一个基本的创意模型。我写剧本的时候,经常会画出故事的九个格子,然后把情节点一一放进去,还会根据故事的需要做一些调整。随着慢慢做多了,你就会积累经验,知道第一格(10分钟)故事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二格(10分钟)应该发生什么,情节应该是什么样,情感应该是什么是。人物的状态应该如何、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及情绪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是构建故事的基本工具。

    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政策法规,鼓励电影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但都面临审查问题。作为一名资深编剧,您认为怎样才能把一个中国故事搬上银幕?

    刘:我觉得这是经验的积累。在中国从事影视创作有一个无形的门槛——那就是了解审查制度和制度,但我觉得这确实需要慢慢来。因为无论哪里都有限制,有的国家有审查制度,有的国家有社会道德约束,也有主流观众群体对电影的诉求。这些要求和要求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都是约束和界限。但极限在哪里呢?这取决于你来找出答案。有句话说:“不撞墙,就不要回头”。作为创作者,你需要尝试去碰壁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

    在参与电影《战狼》的剧本创作之前,我正在写一部军事题材的电影,而此时吴京导演已经在《战狼》电影上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我参与之后又花了两年时间,然后又花了五六年时间。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创作时间这么长?除了大家都想拍一部好看的电影之外,我们也一直在一点一点地寻找和突破这个类型的界限。 《战狼2》完成得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剧本就完成了。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两个方面:第一,我们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其次,我们也知道这个表达式的局限性在哪里。但这确实需要一点点经验的积累,因为它并没有告诉你任何很清楚的东西。

    电影: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存在

    陈:当《战狼2》取得30亿票房的时候,大家都认识到这是一个简单的现象。但当突破40亿的时候,大家开始对整部电影有了新的思考。可以说,这部电影迎合了每一位潜在观众。我和我九岁的女儿一起去看了。她看完后说:“爸爸,我觉得这部电影让我的心很热。”您最初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塑造精神内核?

    刘:这个精神内核其实是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我刚创作电影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民族情感的表达——我觉得国家强大,我应该在电影中表达这种强大所带来的荣誉感——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样显得太刻意了。我们实际上想在国际背景下制作一些更具普遍性的东西,例如电影中工厂撤退的场景。无论是中国人还是非洲人,没有人被抛在后面。这是一个特别感人的场景。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自然就出来了,因为故事好,人物也站得住。在制作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太阳之泪》。它和我们要写的电影有点接近,所以我们用它作为参考。其实我们觉得电影应该是这样的:电影想要传达的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理念。电影中的英雄应该拯救别人,而拯救别人的英雄的能力越大,需要拯救的人就越多。 ,而且不区分国界、肤色、种族。这就是我们想在电影中传达的内容。

    陈:片中女主角给美国大使馆打电话时,美国大使馆说“你自己解决吧”。最终,是我们中国人和中国救援力量救出了被困人员。这个情节读后非常精彩,因为它不是虚构的,而是现实本身。

    戏剧的常识内容_戏剧最基本常识_戏剧的基本知识点

    刘:是的,包括最后举着国旗走过战场的这段,都是在剧本写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这一段来自我们看到的真实新闻报道。吴京觉得这个特别好,适合结局。这是他从一开始就决定的事情。而且不管你说它是刻意还是太直白,在我看来,我觉得都特别合适,因为它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是非常有力量的!

    陈:这段话确实特别有力。我两次去影院观看了《战狼2》,当电影到达这个情节时,观众热烈鼓掌。有一次在近千人的剧场里,观众起立鼓掌,还有人大声欢呼!这是不管你有意无意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电影里是救人的中国英雄,所以自然就带着中国的视角,传递出中国的精神。

    刘:我想是的。这种精神需要具体的投射和载体。这个特定的投影和载体不能像中国人一样投影到美国国旗上,而必须投影到中国国旗上。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陈:应该说,这部电影激发了很多观众的家国情怀,这就涉及到创作的另一个话题——主题。很多导演说我的电影没有主题,我只是想拍一个好故事。

    刘:每部电影都有一个主题。如果你说你不考虑主题,那你就是在欺骗人。没有主题,故事就会崩溃。我认为一个好故事的主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片面的、明确的。它隐藏在故事里,而表达主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隐藏主题。一个故事之所以是好故事,是因为它包含了它想要传达的意义和精神。当然,一部好电影的主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但作为创作者本人,他肯定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根据我多年来的创作经验,很多主题都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发现的。一个故事可能会以此意图开始,但随着创作的进展,新的主题将会出现。而且后来我们发现,把整个故事讲完之后,最终的主题和我们原本想说的不一样。

    陈:但是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正义战胜邪恶。

    刘:这是一个主流价值观的问题,是大家都接受的观念。事实上,好莱坞电影是最主流的,其主题始终是正义战胜邪恶、保家卫国。

    材料收集和储存

    陈:听说您在创作《战狼》剧本的开场镜头时,与导演和另一位编剧就使用哪把枪发生了争执。而你刚才也提到,《战狼2》的剧本写起来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您和团队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票房56亿元的电影的剧本的?材料收集呢?经验?

    刘:这部电影取得票房成功有几个原因:第一,虽然我们只写了半年的剧本,但我们几个主创在平日里已经有了基础的积累。比如十多年前我去部队体验了两个月,吴京在部队呆了一年。这些时间虽然不直接计入创作时间,但却是必要的积累。我相信每个男人或多或少都是一个军事迷。比如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看武器知识、船舶知识、航空知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日常的素材积累对于编剧来说至关重要。这是你对这类题材的基本常识的培养。如果你没有基本的常识,而试图突破、寻找材料或信息,有时你会犯常识性错误。编剧尽量不要去创作一个自己完全陌生或者没有感觉的故事。其次,素材的收集要有针对性,创作前一定要做好所写故事的常识功课。做作业的渠道有很多。第一个是互联网。很容易找到相关信息。不过,通过网络收集信息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可信度,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内容。接下来是书籍。例如,如果我想写一个关于某个主题的故事,我会阅读很多与你的故事相关的专业书籍。我在写《中国1921》时,因为涉及到建党,我就去中央党史研究室查找《新民学会会员通讯录》进行研究。为了创作另一个关于抗战时期的故事,我还特地购买了1942年全年的日本画报。另一个渠道是图书馆。图书馆里的很多专业资料我们在市场上很难找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图书馆。

    陈:你收集资料很细致。那么,你也收集《战狼》的素材了吗?电影中的很多动作和设计都非常精彩。

    刘:动作设计不是我做的。其中大部分是吴京自己设计的,也有一些是另一位编剧董群设计的。董群一直写军事网文章,所以对动向了解比较多。在开场场景中,我们就使用哪把枪才是现实的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关于子弹的射程以及为什么使用狙击步枪也有很长的讨论。海盗船上存在狙击枪,与环境不符,最终确定冷锋使用的是狙击枪。拥有丰富的专业素养是好事,但有时也会阻碍创作。其实观众并不关心用的是什么,而是能否完成戏剧性的动作,击中来袭的海盗。还有一些编剧专业知识过多,就开始炫耀自己的技术,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观众关注的焦点是剧本身,任何不符合剧情发展的细节和与剧的使命脱节的部分其实都应该被剪掉。

    中国式英雄形象的诞生

    陈:通常好看的电影都会塑造一个成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第一滴血》中的兰博,《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肖申克,还有《阿甘正传》。福雷斯特等人。 《战狼2》中的冷锋这个角色,有着一种悲剧的味道。比如,他和非洲教子的欢快场面,其实隐藏着他内心的悲伤。正是因为这种深深的悲伤,才让人看的时候更加心酸。您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是否确定了角色内心深处的痛苦?

    刘:是的。 《战狼》中塑造的冷锋与传统的军人形象不同。他是一个无视权威、充满自信的人。这是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

    陈:一个痞子气的角色,看似反主流,实则有悲剧英雄的味道。

    刘:是的。性格开朗、无形的人。在创作《战狼二》时,吴京饰演的冷锋形象原本是留着胡须、颓废而痛苦的。他甚至留了半年的胡子。吴京的理解是,因为《战狼2》故事开始时冷锋的妻子就去世了,所以他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当剧情发展到2/3时,冷锋拔掉胡子,站起来再次战斗。我沿着这个思路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告诉吴京,我发现我不喜欢这个角色,因为他太颓废、太压抑了。我说我写的时候心情很郁闷,观众肯定也显得很郁闷,所以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应该很痛苦,但我们需要让他把痛苦藏在心里。喝醉之后,他痛楚的释放了出来,但还是和平时一样。这很符合冷锋应有的人物形象。正是因为《战狼》决定了这个角色的基本性格,而这个性格决定了他不能苦口婆心,永远板着一张脸,否则他就不是我们认识的冷锋了。因此,到了写续集的时候,这个角色就显得留着胡子,苦涩可恨,不太符合冷锋的性格。

    此外,一个角色的成功塑造也离不开演员的表演。吴京很适合扮演冷锋,但换成其他人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了。在我们的剧本中赋予冷锋人物特征是成功的一个要素,但作为演员,吴京必须扮演冷锋。冷锋这个角色的成功其实是个例,因为吴京身兼编剧、导演、演员三职,所以他具备这些综合优势。

    戏剧的常识内容_戏剧的基本知识点_戏剧最基本常识

    陈: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你会按照自己的冷锋形象来表演吗?

    刘:有一些,有一些是吴京在拍摄过程中扮演的。当我们描述动作过程时,我们只写一个大纲。最终的细节需要由动作导演设计并完成。因为吴京身兼多职,所以他有很多优点。比如开场特种兵对抗拆迁队的场景,吴京就会做出手势,向我们展示他打算如何对付村霸、村霸。你准备如何战斗?再比如南非的汽车追逐场景和坦克大战场景。写的时候比较简单,后来吴京拍戏的时候就升级了。

    陈:其实戏剧理论塑造人物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写人物的过去、写人物的情感复杂、写人物的底线和原则、写人物的梦想和价值观、写人物的目标等等。你也接近吗?剧本创作过程中也是这样吗?您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塑造方式吗?

    刘:是的,但是我们的创作并没有违背剧本创作的基本理论要求。在《战狼》的剧本创作中,冷锋的心结是由同为军人的父亲带给他的;在《战狼2》中,冷锋的心结是他的爱人被雇佣兵杀死了。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在人物刻画上并没有追求复杂,因为《战狼》毕竟是一部商业片,有时候简单的东西更容易让观众理解,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战狼贰》中丁海峰饰演的队长的人物设计,我是有遗憾的。他始终强调制度和纪律。直到最后,当冷锋给他看雇佣兵射杀我们同胞和无辜百姓的视频时,他还在等待上级的命令和指示。从现实角度看,这个人物是对的,但从戏剧角度看,他并没有实现突破和飞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设计成他一下达开火命令,命令就来了。但他却缺乏那种为了正义而反抗的哪怕一秒钟!这个人物如果这样完成的话,人物形象就会更加强大,人格魅力也会更大。

    陈:但是这个场景已经很感人了。正是因为队长如此乖巧,才更衬托出冷锋的与众不同。冷锋是一个积极的人物,也是一个棘手的英雄。我们知道,塑造积极的人物形象并不容易。您有塑造正面角色的经验吗?

    刘:我觉得最基本的办法就是让他恢复人性。一个人要有他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要把他还原成一个可爱的人。他有问题,但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我们在塑造冷锋的时候,就强调了他不羁、不落俗套的特点。但是,他必须保持自己的底线——那就是,我是为了我的朋友,是为了救人。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比如开场他与拆迁队战斗,保卫死去战友的家园的情节设计。

    陈:《战狼2》里确实有很多感人的细节,比如非洲教子喊教父的那句台词,回忆爱人的那句台词,还有工厂戏里的那句“谁也不能成为”的台词。留下来”。这些细节是如何打磨的?创作之初有没有一些全局性的考虑?

    刘:细节都是一点一点画出来,慢慢打磨的。讨论了许多细节或有趣的台词。比如有一句台词是他打死反派后说“那他妈的过去了”。这句台词是吴京在最后拍摄现场亲自改的。我们本来写的台词比较文雅,但在拍摄状态下,吴京自然知道我应该说这句话。剧本实际上是不断修改的。

    陈:直到最终呈现在屏幕上,创作才算结束。

    刘:剧本是经过打磨和修改的。有一些是从一开始就决定和思考的,但更多的细节确实是在剧本讨论过程中,甚至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慢慢反复修改的。拍摄的时候就出来了。

    编剧的基本素质

    陈:我是一名编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作为一名资深编剧,您认为编剧的基本素质包括哪些?新晋编剧如何掌握编剧技巧?

    刘:我认为编剧的基本素质包括两种能力,一是听故事的能力,二是讲故事的能力。

    听故事的能力就是你可以看电影、看剧本、看小说、看新闻、听身边的朋友讲故事、听父母讲故事,甚至我们写剧本的时候可以听隔壁的人讲故事。在一家咖啡馆里。故事,或者你在网上看到的故事,这些是你听故事的能力,你接收故事的能力。我想这是一个编剧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首先要学会吸收生活中故事的营养,有素材来源。其次,把你听到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故事,然后告诉别人。这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这两种品质是编剧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除了这两个素质之外,成为一名编剧或者艺术家还需要一定的天赋。人才不是指你聪明不聪明,而是你适合不适合。正如《霸王别姬》中的台词“这顿饭,将酬报祖宗”。有些人一听就能抓住故事中让自己感动的点,而让自己感动的点和让别人感动的点是一样的。然而,有些人却做不到这一点,或者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很奇怪。如果他把这一点告诉别人,他就无法打动别人,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这是你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无法学习的。作为创作者,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兴趣和感受必须符合主流。当然,也有很特别的创作者,可以拍一些艺术片,但他们就是想和别人不一样,能够给人留下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不过,一般来说,如果是拍商业片,就必须有这种商业头脑。在此基础上,你逐渐学习的是如何练习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能力。

    另外,编剧光看电影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读剧本,能找到的就读尽可能多的剧本,看看其他人作为编剧是如何表达自己的。你要一点一点地练习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开始,像拉标签一样抄袭别人的东西,理解别人是怎么表达的。听故事、讲故事的练习应该伴随编剧一生。这一生,他必须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同时,他必须向别人讲述他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8035.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