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月帅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浙江省教学新秀”、“浙江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他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有着独特的研究,提出了“智趣”语文教学理念。主编澳门小学语文课本一、二年级册《语文》。出版有《玩图画书创意读写》、《低年级语文这样教》、《低年级阅读这样教》、《小学语文教学指南》等专着,并主编《玩转汉语拼音》、《曹雪芹小学生学习书》等,是《来学汉语吧》的主编。 《孩子爱上读书写字》(一、二年级各册)、《中国神话故事》、《下课文学绘本》等
本文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中文)2022年第4期
2021年7月,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一文中明确提出:“利用作业诊断、巩固、学术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学和教学中。”制度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性、无效性作业。结束重复性和惩罚性任务。”
突破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刻板印象,可从基础作业(识字写作作业、阅读作业)、探索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让“作业”真正成为“作品”并进入学生的生活。对内,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积蓄文字成长的力量——基础作业、识字作业、写作作业的设计
传统的识字、写作作业往往要求学生根据生词表阅读和记忆生词,并抄写和记忆需要写的生词。这种随机布置、孤立的读写作业,只是以一种叫做汉字的“符号”进入学生的大脑。在阅读和写作的练习中,学生很难获得单词之间有意义的联系。如果没有有意义的理解,就很难准确地记忆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1. 自由创建、区分汉字
周有光先生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中曾论述:“《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形声字7697个,占82%;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 ”。可见形声字是有规律的。对识字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低年级识字教学通过梳理,帮助学生树立“字族”概念,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特点创作儿歌、小故事等方法,使识字作业转化为“识字作品”。 ”。
例如,一年级第二册《小青蛙》课中,课后12个生词中,“青、青、眼、青、请”这五个新词中都有“绿”字。 ”,“眼睛”这个词可以与“眼睛”结合起来。知道并记住。课堂上,借助课文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些生词的字形。课后作业可以这样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生词,发展语言:小朋友,你能编一首儿歌来帮助大家区分带有“青”字部分的5个生词吗?
我们来看看王子成同学的“以工为本”的识字作业:
“青”字是后鼻音。
没有激进的“绿”草,
另外,部首有不同的含义,
你必须学会仔细地划分它。
当太阳出来的时候,天空变得“晴朗”,
眼睛明亮又明亮,
“心”字旁边的“心”字,就是“爱”的意思。
三点水二的河水“清澈”,
我有话要说,先“邀请”你一下。
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经历了“看清字形”——“理解字义”——“使用汉字”的全过程。汉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带有学生个体特征的言语行为。 ,有温度,有情感。
2. 创造语境并用词语来表达“绘画”
传统识字教学有一条金科玉律:“词不离词,词不离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阅读理解,也适用于识字和写作。当生词在特定的单词和句子中时,会更容易掌握字形和理解含义。
在统一教材中,语文园里的“识字加油站”常常利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在相关情境中组成一串词。课堂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准确读字、记忆汉字。学生有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使用这些单词和汉字的经验。因此,在设计作业时,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使用相关词语,“说一说”、“画一画”。 “写”相关的场景对于巩固新词、发展语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一年级第二卷第八单元的识字加油站,以“卫生间”为场景,可以学习五组:“牙刷,刷牙”,“梳子,梳子”。头发”、“毛巾,擦手”、“肥皂,洗澡”、“脸盆、洗脸”。词汇,记忆“守、刷、梳、毛巾、擦、肥皂、沐浴、盆”等8个新单词。课后作业设计让学生读单词、画《我的早晨》。一组词代表一幅图画,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用这组词来说话。下面的两个孩子也用拼音和文字写下了他们所说的话。
这类作业融合了识字、词汇学习和语言应用,并融合了艺术、数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以致用,单词就会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3、分类整理、构建网络
低年级学生需要认识和书写的生词大多是随课文出现的,每课生词之间没有规律性。如果你把这些分散在各课中的生词学过并放在一边,学生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因此,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整理信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做到准确记忆、灵活运用。
汉字的分类和排序方法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教“如何排序”,并以一种让学生自由运用的形式呈现。例如,根据部首对你学过的汉字进行排序。老师只需告诉你这次整理的是哪些偏旁部首,你从这些汉字中想到了哪个字,这个字让你想起了哪个场景或事情,并用一句话说或写。
下面是二年级学生整理生词“旁边三点水”和“旁边口字”的“作业”。
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对所学的汉字进行整理。通过观察汉字的形状,了解汉字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而这些“作品”还可以张贴在课堂上,供学生互相学习、加深记忆、启发思考。
2、我的朗读我做主——朗读基础作业设计
语文课上的朗读是指清晰、大声地朗读文章。这是一种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的阅读活动。它是书面语言的声音化,是利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手段。卢树祥老师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朱作人老师还指出:“只有抓好语感的培养,才能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可见,正确、流利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没有朗读,就没有朗读”。中国人”。
“作业型”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练习的数量和形式,形成阅读作品,提高阅读质量,实现“阅读我说了算”。
1、命名方法
低年级朗读预习作业通常是这样安排的:“读课文三遍,读正确,读流利”。 “为什么读三遍?而不是读一四遍?” “读三遍,依然能读得流利。”如果阅读不正确怎么办? “除了读正确的发音之外,对流畅度还有什么要求吗?”对于这样的阅读作业,学生并不清楚作业的目的。看了三遍,默认作业完成。对于提高朗读质量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但在完成阅读预习作业时,如果学生能够关注难句,并尽力正确、流利地阅读,效果就会完全不同。例如,《朱德的扁担》一文句子较长,很多词语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正确、流畅的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阅读准备的准备作业可以这样安排:让孩子自由地阅读课文,遇到困难的句子时想办法正确、流利地读出句子。如果孩子用你的方法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出句子,那么这种阅读方法就被命名为“XX阅读法”。于是,教师原本要传授的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如“根据问题提示朗读”、“强调关键词”、“根据语义分句”等,就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现和结果。练习,变成了“按这样那样的问题提示朗读”、“强调某些关键词的方法”、“按语义分句的方法”,如果给阅读方法起个名字,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就会增强。大大地增强。
2、记录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保存声音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手机、录音笔、平板电脑等都可以及时录制声音。只有让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才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这就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笔迹,知道自己哪里写得好,哪里需要改进。录音是将阅读作业“变成”作品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周一至周五,要求学生每天在家练习朗读十分钟。阅读内容是他们本周学习的课文。他们在周末录制阅读作业并将其复制到 USB 闪存驱动器上并在周一带到学校或将阅读录音直接发送给老师。老师可以利用下午休息时间给全班播放,然后选出“最佳小朗读专家”。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地把事情做好的良好品质。
当然,也可以组织同社区的孩子开展“社区阅读大师”比赛; “家庭读书比赛”等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编织知识网络——探索性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做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的能力。同时,他们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生。 。探究作业的设计要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1.从词句的疑点出发探究
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课文涉及的很多知识理解还不够。例如,一年级第二卷《棉花姑娘》和二年级第一册《我要的是葫芦》两篇课文中都提到了“蚜虫”。 《棉花姑娘》中,说蚜虫“可恶”; 《我要的是葫芦》中,邻居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提醒葫芦种植者赶紧除掉,但葫芦种植者却认为是有几只虫子。别害怕。那么蚜虫到底有什么“可恨”,为何“有蚜虫就得治”呢?探索性作业的设计可以捕捉单词和句子中的疑点,帮助学生深入阅读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作业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
作业一:结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课堂练习册》中本课第五题“知识卡”的内容,让学生谈谈“那些种葫芦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呢?”
知识卡
绿叶是一个美妙的加工厂。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各种营养物质输送到水果中。
如果绿叶上有蚜虫,绿叶就无法正常工作,无法为果实提供养分。
小葫芦得不到任何营养,自然就一一掉落了。
作业二:
观看有关蚜虫的短片并完成梳理和探索任务。视频地址如下:
梳理和探索
蚜虫的天敌有哪些?他们如何消灭蚜虫?除了视频中介绍的方法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方法吗?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写
有的同学利用思维导图对视频中的关键信息进行了梳理,表现出了很强的整理能力,能够注意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有的学生还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蚜虫的天敌、“寄生黄蜂”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种品质是值得称赞的。
学生观看视频,整理相关信息,然后探索相关内容,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学生是自主学习的。在整理知识的同时,增长了技能,开拓了思维,对“学”本身有了更现实的认识。
2.根据课后提出的疑问进行研究
低年级统一教材在许多课文后面设计了小探究作业,引导学生探索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例如,二年级第二卷第六单元,除了古诗词课外,其他三篇课文都可以根据课后练习设计探索性作业。 “雷雨”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毛毛雨、阵雨、雷雨、大雨”等词语,观察记录近段时间所见的雨,并描述当时的场景; “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让学生探索其他方式来确定人生方向; “太空生活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搜索信息,了解太空生活的其他有趣的事情。
学习《如果你在荒野中迷失方向》后,探索其他确定人生方向的方法。孩子梁瑞欣发现了八种以地图形式识别方向的方法;孩子李逍遥结合城市生活实际,用粘贴、绘画、书写的方法找到了三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增长了人生的智慧。
学生不可能去太空亲身体验太空生活的有趣的事情。他们只能查找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小朋友王林涵重点寻找太空中“吃饭、洗毛巾、洗头发”等有趣的事情,并进行了简要描述。田天乐孩子对他们更加关注。这种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产生探索的欲望。
4.让创造力和个性一起飞翔——跨学科作业的设计
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教学活动是按学科进行的。每个科目的老师都专注于自己的科目。教师“隔离”教学,学生“隔离”学习。这很容易造成进入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按学科孤立存储。学生不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直接导致日常生活应用的短缺。
尽管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他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或学科本身。我们必须从学科出发,以所授学科某一模块的知识为起点,与其他学科建立横向联系,通过教师的启发和指导,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辩证思维的发展。
1、文字亮点配音
低年级有很多课文需要孩子讲故事。讲故事不是背诵课文,也不需要记住每一个字,但对语气、语速等有一定的要求,学习讲故事需要脚手架。结合课文亮点,给出一个短片,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为视频配音。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学完《雪孩子》后,课文讲的是雪孩子救小白兔的部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一系列动词的使用非常准确,这是二年级学习的重点;从讲故事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适合学生表演。老师提供了一段42秒的短视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和自己的理解为视频配音。以下是李逍遥同学的配音文字整理:“小白兔,小白兔,你在哪里!”雪子冒着呛人的浓烟和滚烫的火去寻找,但屋里的火势太猛了。它太大了,烟雾也太浓了。雪孩子始终没有找到小白兔。啊,终于找到了!他连忙抱起了小白兔。幸运的是,小白兔没事。门上着火了,雪子跳到窗台上,一脚把窗户踢开,抱着小白兔跳了出去。小白兔得救了,雪孩子也融化了。 ”
这种跨学科作业涉及对语言、音乐、艺术和其他学科的理解。由于其与现实生活、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以致用”、“所学可学以致用”。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很高,作业的质量也让人满意!正如一位家长所说:“谢谢老师的辛苦!这样的形式很好,孩子们认真、快乐地配乐,不知不觉中也把课文背了下来,相信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
当然,类似的跨学科作业还有表演等。道具制作涉及艺术学科,表演则涉及音乐、肢体表达等。
2.图文结合编一个故事
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都具有很强的讲故事能力。学生学完课文后,脑海中就会出现与课文相符的图片。学生被要求画一个故事,然后把他们画的故事告诉别人。听着,他们的兴趣会非常浓厚。
学习完《纸船与风筝》后,金晓同学创作了一本无字绘本《纸船与风筝》,将故事的音频录制下来,做成二维码贴在封面上,并注明“扫一扫”惊喜“哦”,还提供提取码整合语文、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
孩子们从来不缺乏故事的力量。只要给他们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故事就能诞生。假期里,学生可以自由创作绘本小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你的所想、所闻、所感。
3.跟着文字做
许多低年级的课文在智力上都具有挑战性。学生不静下心来是很难理解的。比如《曹冲称大象的体重》课中,曹冲给大象称体重的过程,《乌鸦喝水》课中,乌鸦尝试喝水的过程。学生仅通过文字来阐明具体的操作流程、理解步骤并不容易。以及步骤之间的密切关系。上课时,有的老师会进行示范或者让学生参与示范,但毕竟人多,时间有限,所以每个学生自己练习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课后可以设计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做实验,边做边听写相关步骤,并请家人点评。
这种让学生按照课文思路进行操作的作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对语言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低年级不写作业的政策要求下,低年级语文作业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告别“机械性、无效性作业”和“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实现作业设计和实施新方向,基于“合格作业观”,让“作业”成为“作品”,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
【参考】
[1] 大卫·保罗·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新理论:获取和维持知识的认知观[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2]于勤.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原则及使用建议[J].汉语建设,2021(11)。
[3] 卢伟华.学生作业制作的实践研究[J].科学与教育学报,2018(2)。
[4]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月帅小学)
2022 年期刊的订阅已经开始。您可以通过当地邮局订阅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本出版物的邮寄代码是:22-443。
《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商店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