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曾祺是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淡雅、质朴自然,蕴含哲理,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其散文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多篇文章描写美食。它们所传达的文化意蕴、人文情怀、饮食文化写作的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生活态度等都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汪曾祺;饮食文化;民俗风情;朴实自然;故乡情怀
前言
汪曾祺是著名散文家。他写了大量的散文,而对饮食文化的描写是他散文的一大特色。人们对美食的追求贯穿古今。人们热衷于发现食物和烹饪食物。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写过关于美食的文章,包括古代宋代的苏东坡,以及今天的梁实秋、蔡澜等人。每个文人对食物的描述都不同,包括个人特征。其中汪曾祺的饮食文化书写别具风味。
关于汪曾祺作品的研究,学术界议论颇多。较早的一门是汪曾祺小说研究,主要研究汪曾祺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特点。汪曾祺散文的研究比小说晚一些。其中,对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研究,对散文的特点、散文结构、民俗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较多。本文以汪曾祺作品中的饮食文化书写为研究对象,探讨汪曾祺散文中饮食文化书写的文化内涵、人文情怀、艺术特色以及作者所传达的生活态度。
一、饮食文化书写的文化意蕴
(一)饮食文化与文学
1.从食物中读懂文学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创作,强调饮食与文学的关系。其作品清新淡雅,平静自然,如《葵花与圣人》、《宋人饮食》等。 《魁·邪》列举了许多古代文学经典。汪曾祺还通过这种向日葵理解了古诗《十五进军》,它就是冬苋菜。这首诗的手法虽然平淡,但却比较写实。虽然没有激情的哭戏,但依然惨烈痛苦,着实令人震撼。而且词句清晰简洁,没有任何修饰。却有一句话“采摘葵花,捧着做汤”。汪曾祺对此表示不解。怎么用向日葵来做汤呢?后来在武昌,汪曾祺无意间发现,在他住的招待所里,几乎每顿饭都有青菜叶煮的汤。原来,这是冬苋菜,冬苋菜就是向日葵。从此,汪曾祺理解了“十五进军”。
为什么这首诗这么难理解?那是因为向日葵原本是中国的主要蔬菜。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大白菜取代了向日葵,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向日葵也是一种蔬菜。正如汪曾祺所说:“蔬菜的命运,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酸甜苦辣。”[1]
还有一种蔬菜叫“薤”。现在北方人很少吃了,但是南方人还是经常吃。有的地方称“藠头”。如果不读汪曾祺的这篇文章,很多人都会误以为“葱”和“葱”是两种不同的食物。
汪曾祺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首先,我希望年轻人能够积累更多的人生知识。其次,希望大家的口味不要太狭隘,凡事都尝试一下。有很多东西一开始你可能不习惯吃。味道好极了。”而这篇文章还提到了“你”。我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问题。” [2] 由此可见,汪曾祺希望我们以包容的态度看待文学艺术创作,多尝试,不要固守老路,或许可以走出这条老路。如果你把它圈起来,你会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
在《苦瓜是瓜吗?》 ”在文章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苦瓜应该被认定为一道菜。他希望批评家和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更加融会贯通,不要偏袒日食。不要对自己不习惯的事情感到不满意。这项工作很容易被否认和拒绝。其次,每个人都可以从苦瓜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喜欢皮的可以吃皮,喜欢肉的可以吃肉。 “[3]
2.从食物中研究文献
阅读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可以帮助你学到额外的文学知识。作为一个文人,汪曾祺对文学有着严谨的态度,所以他会研究每一个字,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在他的美食散文中,为了解释一个词,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他会引用经典,查阅相关文献,最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他在讲解《切味》时,引用了很多资料,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什么是脍?邵注杜诗:‘鲐,即今之鱼肉。’多指鱼。“荍”的繁体字是“回”,可见一斑。”指出其本义本指“鱼”“盛”,这样的解释可以让不了解“切猪肉”的人知道其含义。此外,他还对“蒿”进行了研究,“蒿,字典注‘蒌’音楼,一种蒿,即白蒿。我以为蒿不是蒿的一种,把艾草砍掉,不,那种艾草的灵气,类似于水草的气息……”[4]如此一丝不苟的写作细节,恰恰体现了他严谨的写作态度,这才是一个学者该有的风范。读他的美食散文,你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你常常佩服他渊博的学识和造诣。在他的散文中,有无数的诗篇,许多典故,还有许多风俗旧闻的介绍。还有很多考证的内容,很多内容的应用往往恰到好处。这个层面足以展现他的美食散文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二)饮食文化及生活笔记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写作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描述美食,还穿插着这些美食的故事以及与亲朋好友发生的趣事。因此,他的美食随笔不仅是美食的记录,更是生活的笔记。
汪曾祺对饮食文化的书写,平凡中不平凡,淡雅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将饮食文化升华为商业文化:追求色彩和谐,生活宽容,对待他人宽容,淡泊从容。名利双收,向读者传达人生哲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文化享受。
在汪曾祺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各地美食的描写。这种描述美食的文学作品并不像电视上的美食节目那样,只向我们展示食材和过程,而是更多地交织着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和温馨细腻的人生哲理。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常常反映他不同的人生经历。他在写美食随笔时,在文中穿插了许多有趣的生活轶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探索美食背后的历史价值或趣闻。阅读的过程中,你不仅可以欣赏美食,还可以了解到食物背后有趣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加阅读过程的趣味性,让这种阅读体验更具吸引力。
汪曾祺作品中对食物的描写,总是让人感到真诚和温暖。汪曾祺的散文对食物的描写是多种多样的。他认为食物必须包容,包容不同的食物。比如,在《四面吃》中,他列举了一些广东人和傣族人喜爱的难以理解的美食,并认为这些食物虽然对于不习惯吃的外地人来说可能不太适应,但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些食物不是食物。让自己无法忍受这些食物,但你不能反对别人享受这些美食。因为汪曾祺对各种食物都有着温和的宽容,他相信每一种食物的存在都是值得的,每一种食物都会被人们所欣赏。就算你不喜欢,也无法反对这种食物的存在。这种宽容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汪曾祺的行为准则。
林锦澜是汪曾祺的好朋友。陈武主编的《林锦澜谈汪曾祺》讲述了林锦澜与汪曾祺之间发生的趣事,以及林锦澜对汪曾祺的看法。
在汪曾祺参加的一次文学研讨会上,《当代文学思潮》编委会问道:“乡村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有竞争吗?”汪曾祺这样回答:“竞争可以存在,但不能有宗派之争,特别是不要感情用事。”我看不起你的土味,视之为洋人,不必如此。事实上,似乎存在某种反对情绪,而且不一定是这样。另外,出版物编辑的身份需要保持中立,不能偏向任何派别。需要保持冷静公正的态度,无论方法还是体裁,只取决于思想的深度和具体的表达水平,某些出版物确实有这种倾向,而且某种体裁的作品也比较多,甚至它的编辑——喜欢这样的作品,不喜欢的作品,主编就会嗤之以鼻,虽然这种现象不是很严重,但作为文艺领头羊,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因为出版物影响一代人的文学风格——我我想我还是有一个比较安静、公正的态度。永远。”[5]
由此可见,汪曾祺对于美食和文学都抱有包容的态度,并无偏袒之分。他认为,只有拥有包容的心,才能接受更多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思想;我们能否促进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二、饮食文化书写的艺术特色
(一)美食论文选材特点
1.独特的视角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与现在网络上的美食散文不同。互联网上有无穷无尽的美食文章。严格来说,网络上的美食文章不能称为美食随笔,而可以称为美食记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很多人都会寻找更多美味的食物。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会在网络上分享,与很多网友分享。 。分享哪家餐厅有好吃的,分享哪里出产的新产品等等,这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有质的不同。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创作与他的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在描述菜肴时,他常常带着一些个人的情感。他的散文不同于对食物的美食评论。他的散文立足于自己的视角和生活经历,蕴含着个人的见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翻阅他写的30多篇美食随笔,其中不少都与他的家乡高邮、求学的昆明、下放的张家口、后来定居的北京有关。它们要么是对过去的回忆,要么是对风俗习惯的反思。可见,有的文章考证了食物是文人情趣的表达,有的文章则体现了他以食物为载体的文学思考……前述的美食文章以“食物”作为表达的载体,传达了汪曾祺的开放精神。心胸开阔、乐观、人文的生活态度。
作为美食家,蔡澜也写过很多关于美食的文章,但蔡澜的文章与汪曾祺的文章不同。蔡澜游历各地,学识广博,尝遍中外美食。蔡澜写的美食范围比汪曾祺大,涵盖的广度也比汪曾祺大。蔡澜的美食文章是评论。他会清楚地写出如何烹调食材才能使其更加美味,如何烹调会破坏食材原本的味道。他会用不同的方式比较相同的食材,并选择最好的。实践。 [6] 所以我认为蔡澜关于美食的文章纯粹是关于食物的。他不会掺杂个人感情。哪怕是他好朋友做的菜,不好吃就不好吃。如果厨师是他的好朋友,他不会因为这是美食评论家的行为而带有偏见。蔡澜的很多文章都表明他是故意去某家餐厅,专门吃了一道菜,说明他是有目的的。汪曾祺笔下的美食,都是他身边的菜肴,都是偶然吃到的。他是在吃完之后才写下来的,而不是为了写下来而吃。与蔡澜的美食评论相比,汪曾祺的美食随笔中的美食显得更为平常。
2、平凡的食材,蕴藏着深厚的感情
如果要说汪曾祺笔下的食物最大的特点,我想应该是清淡。汪曾祺笔下的所有美食都是普通的食物,不是山珍海味,不是昂贵的食材,只是普通的家常菜。
《吃人间物》中有描述水果、新鲜蔬菜的“栗子”、“葡萄月令”、“萝卜”、“土豆”等; “干丝”、“韭菜花”、“豆腐”等形容菜肴的美味。描写家乡美食的文章有《家乡的野菜》、《家乡的美食》等。还介绍了他的第二故乡昆明的许多特色美食,如“昆明水果”、“昆明菜”、“昆明美食”。 [7] 不难看出,有些文章的标题直接以食物命名。从菜名中我们可以发现,食材简单,很普通。汪曾祺的《家常菜》 《酒菜》里有拌菠菜、拌萝卜丝、干丝等,提到拌菠菜是北京大酒缸里最便宜的酒菜,这些都是普通人都能做的简单菜饮用时开胃。
汪曾祺的作品充满了人间烟火,充满了亲切感。这些普通的小吃他都能写得有味道。读着这些文字,我感觉自己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和味道。这是关于用平凡的食物做出非凡的事情。平凡的食材,却蕴藏着深厚的情感。
(二)美食散文的语言特征
1.平实自然的家常话
读汪曾祺的美食散文时,耳边仿佛有一段独白。这个独白就是我们平常和朋友之间的对话,因为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就像平常的对话,就像老朋友之间的聊天。这位老朋友告诉你这道菜的制作方法,而且讲解简单易懂,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明白这道菜的制作过程。例如,他在《干丝》中这样描述,“用小虾米熬汤,将干丝放入锅中,加入火腿丝和鸡肉丝,煮至入味,即可上桌。不介意去掉味道,还可以加冬笋丝,如果有冬笋丝,就加冬笋丝,焯干丝的味道要纯正,而煮干丝的味道要纯正。丝丝要丰富。”[8]短短几句话就把一道菜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用言语表达得很温柔,这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这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对话。
读汪曾祺的美食散文,是一种享受。他能用寥寥几笔津津有味地描述食物,很容易给读者带来联觉体验。当他读着文字的时候,他似乎闻到了食物的香气,和朋友们一起品尝着美味,旁边还有人在讲解。在研究这道美食的过程中,我什至在脑海中构建了一场盛宴的场景。
2、独特的口语化
有人曾说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是:“把白话带回家”。因为汪曾祺的语言大量使用白话,他确实是在“把白话带回家”。在描述高邮鸭蛋时,鸭蛋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质细、油多、蛋白嫩”。可见形容词的选择非常生活化,而且极其简单。又如“敲”“敲”“挖”等动词的使用和搭配,直接表达了他对高邮鸭蛋的喜爱。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他特别擅长使用单音节词。一两个简单的词语就能形象地表达食物的特点。这就是他的语言的魅力。这些口语词往往是生活中的高频词,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读起来非常“接地气”。
汪曾祺美食散文语言的口语性,还源于汪曾祺在写散文时使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可以发现,他在散文中并不经常使用长句,而在文学语言中则倾向于使用短句。他在《说短》中曾说过:“要使语言生动,句子尽量短,能剪就剪”。 [9]读汪曾祺的散文时,你会发现三五个词就可以成为一句话。这些句子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简洁明了。在写秋刀鱼这样的鱼时,“秋刀鱼极鲜,肉很薄,但有刺”。短短三句话描述了刀鱼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可谓短小精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