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20世纪中国足球辉煌史:从远东运动会冠军到柏林奥运会的征程

    北京奥运男足球冠军_北京奥运男子足球_奥运足球冠军男北京是谁

    1936年《光华年鉴》荣启照照片。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供图

    奥运足球冠军男北京是谁_北京奥运男子足球_北京奥运男足球冠军

    在荣兴桥去世后拍摄的全家福中,荣启照坐在第三排右数第三位。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足球队合影,领队容启照居中(第二排左五)。

    荣启照的小儿子荣应华(左二)回乡祭祖时曾到访真贤学校。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奥运足球冠军男北京是谁_北京奥运男子足球_北京奥运男足球冠军

    出席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合影。

    北京奥运男子足球_北京奥运男足球冠军_奥运足球冠军男北京是谁

    荣英华送给杨毅父亲荣启钊留下的1948年奥运会足球队纪念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荣启照热爱足球。美国留学归来后,他积极推动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曾率领光华大学足球队、上海东华大学足球队、国家足球队参加海外比赛。最传奇的是他两次担任足球队队长,率队参加了1936年和1948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和第14届伦敦奥运会。

    在广东珠海南屏,荣氏家族堪称“西学东传”的典范。荣启钊在体育、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荣启钊最小的儿子后来在珠海留下了父亲留下的1948年奥运会足球队旗帜。一位文化历史研究者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他希望曾经带领中国体育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父亲的记忆留在家乡。”

    柏林首战

    远东运动会九连冠,“穷尽”选拔足球运动员

    1915年至1935年,中国足球称霸东亚,连续九次夺得远东运动会冠军。当时的一本体育杂志认为,“我国足球早已蜚声海外,可惜从未登上世界足球舞台一展身手”。

    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足球才终于有机会登上国际舞台。奥运会前夕,由于社会各界对足球队寄予厚望,“在选拔事情上还是更加谨慎、彻底,无论新球员还是名球员,确保每个人都包括在内。”因此,选拔团队成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彻底。

    选拔队员的重任落在了时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副校长、理学院院长荣启钊的肩上。

    珠海南平荣氏后裔向南都记者提供的、荣启钊侄子荣应谦生前撰写的家庭回忆录,也记录了荣启钊上世纪率队征战奥运会的往事。

    荣启照,1898年出生于广东香州南平(今珠海)。早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1919年8月,受学校选派赴美国留学。他获得塔夫茨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弗吉尼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学成回国后,荣启钊加入光华大学,历任化学系教授、理科主任、副校长、理学院院长。

    北京奥运男足球冠军_北京奥运男子足球_奥运足球冠军男北京是谁

    1936年1月27日,中华全国体育协会通过决议,聘请沉思良、严成坤、郝更生、荣启钊、马约翰五人成立足球选拔委员会。足球队队员在香港集中选拔,荣启照前往香港准备与华南就相关事宜进行接触。

    此次选拔,根据各选手在第六届全运会和1935年的表现,初步选拔了来自香港、广东、上海等地的30名选手,预选赛于4月初在香港举行。除这30人外,如有特殊人才,足球选拔委员会将随时选拔,并聘请永启钊来港主持预选。 4月14日,荣启钊、严成坤、周家齐(受沉思良委托代选)根据各领域观察情况,经过讨论,正式录取22人。

    但由于奥运代表团资金不足,中华全国体协同意足球队自筹资金。作为足球队的队长,荣启钊再次承担起带领球队筹集资金的任务。

    1936年5月2日,荣启钊率领足球队乘邮轮前往东南亚各国练习比赛,将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直至7月9日代表团在孟买开会,足球队转战东南亚和印度两个月,共踢了27场比赛,除4平外,未尝一败。

    据参加奥运会的足球队队员孙金顺回忆,“两个多月的旅途中,为了节省每一块铜钱,我们坐的是最低的舱位,住的是最便宜的酒店。有时所有团队成员都住在同一家酒店。由于大房间里床位不够,有些人只能睡在地板上。我们自己拎着行李,选择最便宜最实惠的食物。”

    当时,中国人习惯称“奥运会”为“世界运动会”。根据《中国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世运会的报告》,参加世运会的总体预算为22万元。加上中央补助的17万元,“还不到5万元”。后来,通过政府各部门和当地官员的捐款,总共获得了3万多元。“再加上足球队先行前往东南亚和印度各地的收入,弥补了不足。”准备。”

    遗憾的是,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足球队在首场比赛中0-2不敌英国队,惨遭淘汰。

    又去了伦敦

    足球运动员历时两个月远赴菲律宾、泰国等地进行表演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续两届奥运会被取消。 1948年7月,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此次,中国派出33名男运动员参加足球、篮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5个项目的比赛。

    南都记者翻阅史料发现,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的《1948年中国世运会足球队签名信》上印有参加奥运会的队员名单,并有全部亲笔签名。

    队长为冯景祥,队员有张邦伦、朱志成、侯荣生等17人,领队仍为荣启钊,上届柏林奥运会足球队队长李慧堂出任主帅。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向南都记者提供了容启钊1948年请假参加伦敦奥运会的批准函。公假时间为4月22日至9月底。”

    和上届柏林奥运会一样,由于资金不足,容启钊再次不得不带领足球队提前出发,前往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缅甸和印度进行表演赛。他靠门票收入补贴路费,还为那届中国奥运会提供了支持。代表团提供了部分资金。

    经过两个月的磨合,当所有队员都疲惫不堪地抵达伦敦奥运会时,失败再次在所难免。

    1948年8月2日晚,在伦敦郊区的富勒姆足球场,中国足球队与土耳其队展开预赛。最终,中国队0-4落败,惨遭淘汰。

    虽然两次带领足球队闯入奥运会的成绩并不理想,但容启钊在中国现代体育事业上所做的努力并没有被后人忘记。华东师范大学编印的《1990年光华大学90人》一书中也提到了他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贡献。

    据记载,荣启照热爱运动和足球。 1925年荣启钊加入光华大学后,于当年10月组建光华大学足球队A、B队,并与体育教授吴邦伟共同担任球队教练。其中,A队成员包括董晓培、顾福源、吴尊、龚少华等多名国足队员。 “光华大学足球队也曾经统治过上海。”

    1926年3月,光华大学会同复旦、南洋等大学发起成立江南大学体育会。荣启照当选为副院长,同年6月当选为院长。江南大学体育协会经常组织校际间的体育交流和各类运动会,极大地促进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1930年4月,荣启钊作为中国队秘书长兼主教练,与中华全国体育协会主席、中国队总代表张伯苓一起率队赴日本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 1932年春,参与创办江南体校,1946年底任上海体育协会足球委员会主席。

    许多年后,荣启昭八弟荣启荣的儿子荣应谦为家族写了一本书。他在书中回忆道:“我的四叔很有幽默感,平易近人,经常和我讲笑话,也喜欢打桥牌。”

    荣启钊还向后辈提起了自己参加奥运会的经历。据永英谦回忆,“我的四叔曾率领中国国奥足球队去欧洲比赛,多次路过新加坡。他告诉我,‘在新加坡的时候,不要吃榴莲,就像猫屎一样!’” ’”

    荣氏家庭教育

    奥运足球冠军男北京是谁_北京奥运男足球冠军_北京奥运男子足球

    他牢记父亲“不辱祖宗,报效中华”的教诲,留在美国,回到中国。

    除了带领足球队征战奥运会的传奇经历外,勇启钊在化学方面也有着显着的成就。

    据《1990年光华大学90人》记载,1932年8月,荣启钊正在广州为广州化工厂做准备。同时作为全国45名化学家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化学研讨会。会议就国防化学、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翻译三个问题达成共识,并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这次研讨会对我国现代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2年春,光华大学荣启照、薛地夫等人在上海创办森茂化学工业原料制造厂。在此期间,他还加入新亚生物研究所开发和生产青霉素,并担任上海新亚化学制造厂副厂长、首席化学师、生产管理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赵容其定居香港。 1961年,出任香港浸会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前身)理学院首任院长直至退休。 1970年,容启钊因病去世。

    回顾荣启钊的一生,他留美归来后积极推动国内体育、化学的发展,这与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在广东珠海南屏,荣氏家族堪称“西学东传”的典范。

    荣启照的父亲荣兴桥是清末留美少年之一,也是最早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兴中社成员之一。更为人熟知的是,荣兴桥的哥哥荣弘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著名高等学府的中国留学生,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在荣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荣家子弟纷纷出国留学,甚至形成了荣家的“传统”。荣兴桥共有八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大部分出国留学,荣启照就是其中之一。

    据文史学者考证,荣兴桥的子弟大多回国报效国家,并本着父亲“不辱祖业,报效中华”的教诲,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四子荣启钊担任光华大学副校长;七子荣齐恩北伐期间任北伐第34师政治训练处处长;八子荣启荣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长、世界卫生组织驻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代表。九子荣启东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兼崇基学院院长。

    荣启照九弟荣启东的儿子荣英杰向南都记者回忆,几年前,他带着荣家的一帮亲友回珠海南屏扫墓,其中就包括荣启照最小的孩子。儿子荣英华和他的妻子。如今,与荣氏家族相关的镇贤书院、荣弘故居、荣兴桥故居等均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

    颇有关联的是,早在1871年,容闳捐资500两白银,在家乡南平创办一所名为“镇贤社会学”的学校,目的是“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后来,贞贤书院更名为“贞贤学校”,荣兴桥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学校进行了改组,实现了现代化。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真贤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

    容闳博物馆馆长杨毅多年来从事容闳及留美幼儿文化研究。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荣氏后人,并与他们交往频繁。每当荣氏子孙回家乡参观荣兴桥夫妇墓地时,他都会陪他们上山。

    2018年11月,荣启照的小儿子荣英华带着女儿回到家乡祭祖。此行,他将自己收藏已久的两面旗帜送给了杨轶。其一是1948年“中国世运足球队”的旗帜;另一面是1961年港九钟表业商会送给足球队的旗帜。

    杨毅告诉南都记者,荣英华之所以送给他这两件珍贵的纪念品,是因为“他(荣英华)希望父亲曾经带领中国体育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待在家里。”

    当年的队旗已经变成了黄色,但上面有参加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所有中国足球队的签名。第一个是“荣启照”。

    记者丨张千涵

    来源丨南方都市报

    编辑丨钱孟桐

    编辑丨戴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426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