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是人们增强体质、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证。是每个人成长、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近日,兰州市体育局发布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全民健身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打造“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高质量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超过3·8.5%,人均运动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数达到0.7个,社会体育设施数量每千人体育指导员达到3人以上,全国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2%,公共体育场所设施全面普及。社会开放,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120亿元。
增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全民健身的发展,场馆的“硬件”不可或缺。近年来,我市逐年加大健身场所建设力度,正在逐步满足全民健身对场地的需求。未来几年,我们在继续建设健身场所的同时,还将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探索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安全有序开放。
到2025年,我市将逐步构建“一核驱动、多点支撑、两带串联、群团发展”的全市体育发展空间布局。其中,“一核带动”,就是以兰州奥体中心为核心,打造集体育健身、竞赛表演、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发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城市活动的锚定功能。 ; “多点支撑”,即县级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实现全覆盖,发挥全民健身和举办县级赛事的支撑功能;“两带串联”就是两边休闲以兰州黄河南北山区体育带、山地运动带建设为主线,建设集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体育设施于一体的智能化多功能体育长廊;团体发展”是指体育运动兰州中心城区综合发展集团、兰州新区亚高原训练基地集团、红古兰西部城市群体育赛事发展集团、高兰永登户外休闲体育集团、榆中山休闲体育集团。
四大中心城区场馆建设重点挖掘现有潜力,实施全民健身场馆设施“普惠工程”,在黄河两岸、南北山区、山区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郊区森林公园、城市公园、小型游乐园。远郊四县注重增量提升,重点在区位条件好、体育爱好者聚集、土地潜力大的地区布局大型户外运动公园等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增加供给个人体育设施。
截至“十四五”末,新建健身步道5条,新增智能健身器材30余台套,建成智慧社区健身中心10个,竣工项目20余个,针对乡镇、街道和全民健身场馆设施设备短板,深入开展“体育公园化”建设,要求每个县(区)新建或改建、扩建至少一个体育公园,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个体育公园。全区每万人拥有足球场0.7个,人均运动场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
完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
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即将在我市举行,这将是一场体育盛宴。近年来,我市还打造了兰州国际马拉松等众多品牌体育赛事,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成为宣传兰州的一张名片。
未来几年,我市将高标准举办兰州全民健身运动会。以社区体育元素为基础,统筹整合全民健身日、户外登山、传统体育、社会力量品牌项目等赛事资源,打造城市体育新名片。举办兰州马拉松、元旦黄河冬泳表演赛、兰州环新区半程马拉松、黄河体育周、重阳登山健身大会等高规格赛事,打造群众体育国内外知名品牌活动。继续支持各县区和单项体育协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一县一品”和“一社一品”创建活动,鼓励各县区、协会举办红色古展示区域特色、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活动。 ·民和河湟之旅跨省马拉松、关山自行车赛、黄河风景区徒步赛、体育舞蹈锦标赛等特色赛事。此外,积极配合国家体育总局、甘肃省体育局申报举办国际、国内及省内知名群众体育品牌赛事。
体育赛事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这样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为此,我市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龙源”、“全民健身六大进步系列活动”等主题示范活动。加大冰雪运动推广力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加强八门拳、通济拳、太平谷等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鼓励发展赛跑、马术、击剑、射箭、攀岩、极限运动、房车露营等具有消费引领特色的体育赛事。推动电子竞技、智力体育、科技体育等项目发展。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社会组织作用
我们周围有了场地和活动,我们自然需要我们周围的组织。 《全民健身实施方案》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各级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7万人以上,上岗率和服务水平显着提高。吸收优秀退役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积极推动医务人员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展示交流活动,每年举办各类专题科学健身讲座30余场,推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规范化、均等化。
此外,我市将逐步完善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优化体育健身组织发展环境,形成充满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覆盖城乡的社会组织网络。支持兰州市体育总会发挥骨干作用,引导支持各级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个体体育协会、各类团体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健身队等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参与全民健身公益服务。进一步深化“放权、放权、放权、放权、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加大政府对体育健身组织服务的购买和支持力度,支持社会体育组织承担公共体育服务、优先利用公共体育资源,增强体育健身组织活力。鼓励社会体育组织探索设立专职秘书长和设立运营实体试点,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融合发展
“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是全民健身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将使体育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推动“体教融合”发展,按照国家课程规划和标准,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此外,按照“一校一产品”、“一校多产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将原有的传统体育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进行整合。教育、体育部门将联合对传统体育特色学校进行评估,打造培养兰州运动队的校办模式。体育后备人才。推动将“三大体育”和传统体育引入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校聘请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具有体育特长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体育辅导员。融合青少年体育竞赛,每三年举办一次市青少年综合运动会,各县区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少年综合运动会。
试点推进“体医融合”健康促进工程,探索医养结合,推动体医结合创新发展,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医学指导,实现体育间资源共享部门和卫生部门,形成可扩展的体医融合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建成4个以上“体医融合”示范点,为社区提供健身、康复、养老等“一站式”体育健康服务。加强体医结合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培养,开发针对常见慢性病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身运动指导方案和处方库,提高群众科学健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作用。全民健身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旅游资源丰富,完全有可能实施“体旅融合”战略。以布局体育旅游和健身休闲项目为抓手,利用美丽的山地资源和黄河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赛事活动,不断完善石佛沟徒步旅游项目。大会、黄河古道越野赛、河口古镇徒步越野英雄会等品牌赛事品质。鼓励生态保护区、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等完善体育设施、融合体育元素,推动山地户外营地、航空营地、自驾运动营地、滑雪场等体育旅游设施建设。继续打造优质体育旅游景区、精品赛事、项目和线路,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