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日常生活史导论解析:内卷型与解构型碎片化研究对普通人历史的影响

    第一章,作者以康拉德·雅劳什(Konrad H. Jarausch)的《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一书的研究思路为指导,分析当前日常生活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将日常生活史研究的“碎片化”分为“内卷性碎片化”和“解构性碎片化”两类。前者用丰富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不同时空下人们的生活,但“这种提炼并没有从根本上挑战现有的宏观历史图景认知模式”。 (p2) 后者“只满足于解构,却忽视解构”。它忽视了对历史图景的整体把握。” (p2)此类研究往往从民众日常生活出发,得出“国家不宜铁板一块,政策宣示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张力”的结论。 (p3)它没有追求一些重大的历史命题,只停留在展现草根社会的“多样性”的层面上。

    笔者认为,雅劳什的书存在这两方面的缺陷。它引用了大量经历过纳粹统治的普通德国人的回忆录,并没有表现出“这群德国人”和“那群德国人”经历了什么。明显的区别是:两人都在纳粹统治下过着“正常”的生活,直到战争结束才反对纳粹政权。 “本书中的70多个案例并不挑战任何主流历史叙事,而更像是此类历史叙事的脚注。” (p8) 这本书仅止于介绍不同德国人的生活。 “这本书的每一章似乎都有一个小论点,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小论点整合成一个更大的历史进程解释模型。” (p9) 作者提供了一条颇为深刻的思考路径:纳粹极权统治下的出现。 “非凡中的常态”是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这样,作者就强调了“从日常生活的经验描述中总结出机械层面上的一些普遍结论”的重要性。 (第 10 页)

    第二章介绍了日常生活史的两种研究范式——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和平民研究范式。对桑塔尔叛乱的研究延伸了对两种范式之间联系与差异的讨论,并阐述了关注“普通民众的历史”的意义。作者指出,南亚平民研究的理论范式实际上源自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只是两种对“人民”的理解有所不同。 “为了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地方知识中,‘人民’的定义是在不同国家的历史事实和实践中发生变化的。” (p12)作者以《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写作思想分析为指导,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历史理论对物质生产和普通民众的忽视。人类活动的这两方面都是有缺陷的。 (p16)而在分析人民因素时,阶级分析的视角让马克思注意到了其他历史学家在分析拿破仑三世时忽视的一个重要群体——法国小农。 “通过阶级分析揭示普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力量,是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历史意义。” (第 19 页)

    南亚平民研究继承了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的传统,用“平民”和“精英”来指代被压迫者和压迫者。然而,拉纳吉特·古哈等后殖民学者并不是根据经济地位来区分这两个“阶级”,而是根据“社会成员在权力结构中的相对地位”来区分。 (p22) 虽然这种划分可能模糊了普通人的形象,但并没有模糊他们的研究意图。以古哈为代表的一批南亚平民学者着力描绘不被精英史学(殖民者或当地资产阶级)重视的印度农民的生活,挑战印度历史书写中的精英主义偏见。不过,作者也指出,对南亚普通民众的研究也可能是基于后殖民理论的重建,可能仍然无法脱离“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框架”。 (p27) 不过,作者也指出,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可以为读者提供“分歧”的历史观。虽然日常生活研究本身并不能完全剥离其建构性,但多线性而非单线性的历史书写显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完整的认知视角。

    笔者认为,本章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向读者展示了研究马克思著作的另一种方式。作者把马克思的理论著作放在史学的语境中考察,实际上为许多初学者提供了另一种阅读和理解马列主义著作的方式:即不仅要把它当作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而且要把它当作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与其他理论进行对话,发现经典作品的深刻含义。

    德国家庭的欢乐日常_vc欢乐日常_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图片

    2.“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治理技术

    在第三章、第六章和第七十三章中,作者从休闲、情感和消费的角度介绍了德意志帝国和纳粹德国统治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研究。作者借鉴林恩·艾布拉姆斯对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工人业余生活的研究,向读者指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不仅可以关注他们在做什么(工作),还可以关注他们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业余生活)。业余时间和休闲内容不仅可以作为政治力量统治公众、获取群众支持的手段,公众对休闲内容的选择实际上也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观察其阶级意识和阶级意识生成的窗口。性别意识,如保罗·威利斯的《学习工作》一书就触及了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与休闲娱乐方式的关系。对工人阶级业余生活的研究,可以使他们不再呈现千篇一律的面貌,而是更加立体、生动,“呈现出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多样性”。 (第49页)

    在第六章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情感的角度来观察纳粹德国对民众的影响和控制。作者揭示了我们在理解纳粹德国这样的极权政权维持统治时的一个误解:纳粹德国并不是仅仅通过让人民感到恐惧来实现其统治的。 “那些在政权宣称的目标与人民现实生活之间实际上存在的‘紧张’,并不意味着该政权在民国时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p88) 纳粹德国官方组织“欢乐力量”举办的集体娱乐活动,以及纳粹德国通过圣诞节营造的欢乐节日气氛。许多德国人沉迷于纳粹统治。但除了集体情感外,还有一些民众私下成立的小团体,目的是为了提高业余生活质量,通过组织自己的休闲活动来抵制纳粹官方的宣传和集体活动。作者指出:“世界远离纳粹创造的‘欢乐’,它给这个小群体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或许这就是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力量:在情感政权下保持真实的自我”它涵盖了一切,它是抵抗的基础”(p105)。

    笔者认为,拉斐尔·谢克关于西方战俘与德国女性情感关系的研究也值得关注。在谢克的研究中,一些西方战俘与德国妇女之间存在浪漫或性关系,既是由于纳粹德国独特的种族歧视制度,也是由于普通民众和战俘的反抗或屈服。战争走向独裁。谢克的研究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德国女性与战俘发生恋爱关系,是因为她们觉得德国与被征服国家之间的战争已经结束,或者受到“战争迟早会结束”的观念驱使。这为我们提供了情感基础的视角,为理解纳粹德国的统治提供了额外的认知视角。

    在第七章中,作者介绍了法布里斯·达尔梅达​​、南希·雷金、乔纳森·维森和艾琳·冈瑟对纳粹德国消费现象的研究。笔者在分析上述学者研究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纳粹德国是如何在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塑造人们的消费观念的过程中实现对人民的统治的。在纳粹德国统治下,奢华的生活本身并不是批评的对象。关键是谁应该享受奢侈的生活。 “通过让‘人民共同体’的成员享受更高的物质生活,消费可以成为纳粹制度优越性的象征。” (p107) 纳粹德国的最高领导人在自己享受各种奢侈生活的同时,也通过对德国人民的消费进行控制。他们要么刻意引导老百姓服从为发动战争而设计的消费观念,要么提供舒适的消费产品(比如普通家庭买得起的汽车),创造老百姓喜爱的时尚产品,给老百姓提供看的感觉。 。 “正常”的生活环境。作者通过关注德国民众的消费生活,向我们指出了这种“洒脱”的消费政策是如何维持纳粹德国的民众统治的。 “虽然德国民众明确表示对紧张的日常生活感到不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反对纳粹政权。相反,民众的抱怨表明他们已经习惯了之前的相对贫困。” 1939年(作者注:纳粹带来)舒适的生活方式。” (第 118 页)

    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图片_vc欢乐日常_德国家庭的欢乐日常

    三、在寂静处:观察视角的日常生活

    在第4、5、83章中,作者从宣传、社会资本和性别三个角度介绍了日本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在第四章中,作者展示了法西斯日本如何通过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宣传来实现军国主义统治。军国主义统治的实现,实际上是由军国主义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参与形成的。例如,在纪念所谓日本诞生260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沉迷于日本所谓的“八印一宇宙”、“天皇在位2600周年”等神话。官方的各种民族主义宣传活动得到了公众的积极参与,军国主义电影的拍摄和歌曲征集比赛受到了公众的普遍欢迎。日本法西斯政府推行的所谓“2600年奇迹”的“圣地之旅”成为许多人长途旅行的热门选择。在这一章中,作者指出了日常生活研究的另一个起点,即法西斯统治的形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 “除了关注法西斯制度下的‘异见人士’,更需要研究那些毫不犹豫地对异见人士投以‘批判眼光’的普通民众。” (p67) 换言之,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可以是鲁迅“战士”的研究,也可以是对“旁观者”的研究,它们共同构成了“大众”的概念。

    在第五章中,作者将目光转向日本的战后重建,利用影理惠子的研究揭示了日本人民自愿组织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在日本的民主化和战后复兴中所发挥的作用。民众自愿成立的柔道组织、棒球组织、妇女平等组织,与日本战后经济复苏一起,共同推动了日本的民主化和复兴。从日本公民社会资本的兴衰角度观察日本战后的复苏,实际上向读者强调了公民社会在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作者梳理了书写日本近代史的四种女性视角:精英女性的活动与思想、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新日本女性、女性劳动力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女性气质在历史中的作用。构造。 (p127)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日本女性的日常生活在日本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也得到凸显。一些积极参与日本政治生活的女性成为推动日本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女权运动的重要人物。运动的先驱。 “现代”新女性形象的出现和当时日本异见人士的记录,共同展现了西方文化对日本女性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女性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象征意义”。 (p135) 日本女性劳动与性别气质建构研究指出了女性在日本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日本社会特征在塑造性别气质方面的作用。基于性别视角的日常生活研究可以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建构性,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关注历史的形成时关注多重因素的存在。

    4.日常生活研究与问题意识培养

    《日常生活史》一书由八章主要章节和三个附录组成。在笔者看来,这三章也是本书另一部分的精华。在附录第三章中,笔者作为一个经历过的人,针对历史初学者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写了三篇实用性很强的文章。在附录的第一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获得博士学位的历程,并向读者展示了国外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有两点经验值得借鉴:

    1、虽然要了解道理,必须读书,但读书之前,首先要会选书。正如古今许多学者读书钻研一样,他们常常从《四库全书总目录概要》、《书目答》等书目著作中学会如何选书、读书。初学者往往无法很快建立自己的研究兴趣,因此在阅读前需要在老师和朋友的指导下学会选择书籍。初学者应该在老师和朋友的指导下选择一些本专业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形成阅读清单,然后再学习。在如今的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中,书单确实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过,每门课程都有十几本参考书。书是经典,是必读的书,到处都有读书俱乐部。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读书只能成为一种形式和空谈。学海无涯,知识也有极限。你必须学会​​在有限的书目中形成较高的学术品味。一些学者不应再不断地指责学生功利、不读书,而应该认真思考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术品味。

    2.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所读项目之间的联系。附录第一章,作者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时,被要求根据阅读材料写出相关的教学大纲。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的思考,需要研究者学会在短时间内发现所读到的作品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引导别人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问题,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自己从读的书上得出什么结论。例如,文章包含 Luke Clossey 教授向本书作者提出的两个问题:

    (1) 您的参考文献中书籍的出版日期中位数是 2003 年。如果您的课程大纲是在 2003 年编写的,并且无法引用 2003 年之后出版的任何著作,那么您的课程大纲会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过去十四年的研究结果如何影响了您的课程大纲?

    (2)研究前现代史的学者有时会怀疑现代史学者教授前现代史的能力。在设计课程大纲的过程中,您的阅读清单中有哪些1911年以前的中国史前史书籍?受到现代房地产创新的启发吗?

    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图片_vc欢乐日常_德国家庭的欢乐日常

    笔者认为,这两道题与我早年遇到的民国时期大学历史考试中“如何规划春秋战国之旅”的题目类似。本质上,他们都是在测试受访者是否对所读的书有全面的理解。这种对读书的全面理解不仅包括理解著作的结论,还包括理解著作要解决的问题、体现的概念等。总之,没有办法读完一本书,关键是读彻底地。

    在附录的第二章中,作者介绍了他在读-写书评过程中如何培养问题意识的具体方法。笔者介绍了目前学术书评的两种写作方式:评论文章和史学论文,前者实际上要求以简洁的文字向潜在读者介绍所评论书籍的要点、本质和不足;后者要求“比较两个(或更多)作品并研究并就不同主题的不同研究路径达成一致”。 (p191) 学术书评的写作不仅可以培养初学者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分析不同著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更高层次的读者。学术品味,知道不同作品的优缺点。笔者认为,附录第二章的关键是向读者介绍书评的类别和结构,帮助读者了解撰写学术书评时应具备的心态。他们必须学会“选对”和“选错”。写书评就像整理古书一样。要有“协作”心态,“不诬古人,不惑新人”。

    附录第三章是笔者认为非常实用、值得初学者反复阅读的一章。在本章中,作者从如何写论文提案开始,讨论了什么是问题意识,如何写文献综述,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其他困扰许多历史学甚至人文学科初学者的难题。社会科学。清晰易懂的答案。作者指出,研究的意义归根结底在于研究本身的学术意义;对于文献综述,关键是与代表性研究“对话”,即总结现有研究的进展,切实指出自己研究的突破点在哪里;在研究的可行性和方法部分,可行性的关键是解释研究人员将使用什么样的材料以及它们如何与以前的研究中使用的材料进行比较;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指出不能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作为研究方法,同时也指出可以将研究视角作为一种方法。

    在笔者看来,本章的优点不仅在于“破”——摆脱了撰写提案报告时的一些常见误区,还在于“立”——提供清晰的、可操作的计划。比如,关于对“文献研究方法”的批评,笔者看到过很多批评“文献研究方法”不是方法的观点或文章,但我还没有看到有解释力的明确替代说法。作者关于文献综述和研究意义的写作思路,对于囿于某些固定表达方式的初学者顿时有启发。

    总之,通过从各个角度介绍日常生活史研究以及作者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三篇经验总结文章,读者可以了解日常生活史研究在理解国家与国家关系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社会和可探索的潜在方向,以及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如何产生。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关注日常生活的历史并不仅仅停留在发现历史叙事的多样性。问题意识强调的“问题”,是对历史创造背后“机制”的不断质疑。

    参考:

    [1]王迪:“只有走出‘帝王历史观’,才能对自己、对平凡生活有更多的认知”,界面文化公众号,2023年9月1日。

    [2]胡永恒:《历史研究的“碎片化”及其超越》,《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5期,第127-133页。

    [3][英文]保罗·威利斯着,糜恕、凌敏华译:《学习工作:工薪阶层子弟为何子承父业》,江苏:译林出版社,2013年。

    [4]【德】拉斐尔·谢克着,王文娟译:《暗恋:二战中的西方战俘与德国妇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1818.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