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寻访·记忆——口述校史:老校友辛承梁的矿业学院回忆与奋斗历程

    采访团队:

    你在大学学什么专业?你是哪一年毕业的?

    辛成良:

    我是1956年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矿山机械系的,当时学校是五年制院校。我1961年毕业,毕业后留在学校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

    面试团队:

    中国矿业大学马驰_中国矿业大学马拉松_马拉松研究院

    您在校时在哪个教研室?留在学校后你的经历是怎样的?

    辛成良:

    毕业时,我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以合格毕业生身份毕业。留校后,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理论力学教研室工作。

    大学期间,我参加了学校的长跑队。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占用了我一些时间,但我没有耽误作业,也没有荒废学习。 1959年,我获得了马拉松运动员的称号。 1961年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学校理论力学教研室工作。我是1965年入党的,1970年学校迁往四川,我没有去,留在了北京留守所。离开长跑队后,我再也没有参加过体育工作。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从事一些科研工作。 1994年我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射流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面试团队:

    我校一直积极参加北京春节环城赛。当时北京的体育活动怎么样?

    辛成良:

    中国矿业大学马驰_中国矿业大学马拉松_马拉松研究院

    当时,春节环城赛算是北京比较大的赛事了。每年正月初三从天安门出发,从天安门出发,经西单、西四、北海、东单、王府井,然后返回天安门。我校董耀鲁、崔云海多次获得冠军。

    最初,北京的体育比赛相对较少。 1959年以后,马拉松比赛和各级体育运动的发展,使北京的体育活动突然活跃起来。

    面试团队:

    您是如何获得运动员称号的?

    辛成良:

    我校的体育在北京高校中非常有名,荣获“全国体育红旗”。贺龙元帅亲自向我们颁发红旗,学校分管体育的魏明同志上台接旗。

    当时,全校形成了全民运动的氛围,人人都在锻炼身体。因为当时的院长吴自牧特别注重体育活动。他说:我们是矿业学院。说得具体一点,矿业学院的意思就是以后我们去煤矿挖煤。没有良好的身体条件,我们能在煤矿干这活吗?因此,我们学校比其他学校更注重体育。那时,当我们早上起床时,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在操场上跑步。有的学生课间必须背着书包跑两步。我们学校营造了这样热烈的氛围,学生们都特别喜爱体育运动,所以学校的体育成绩非常出色,有“矿校六大运动员”称号。

    1957年,我读大学二年级时,每天都在操场上跑几圈。我被长跑队看中了,于是就跟着长跑队去尝试。那一年学校举办了一次越野比赛,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都可以参加。作为职业运动员,长跑队的成员没有参加,但我以非官方成员的身份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冠军。这是我的第一个冠军。之后,队长认出了我,我就正式成为了长跑队的一员。

    当时,北京各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北京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轮流在各大学举行。大三时,我参加了1958年北京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了10000米比赛的第三名。

    1958年,首届北京高校马拉松比赛在清华大学举行,我获得了冠军。

    另外,我还作为队员在团体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当时,北京高校每年冬季都会举办“三好杯”越野比赛,我校曾多次在此项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这场比赛的得分非常奇怪。团体赛由5至7人参加。第1名得1分,第3名得3分,第20名得20分。你走得越远,分数就越高。最后将每个人的分数相加。向上,总积分最少的队伍将获得冠军。本次比赛主要是为了普及北京地区高校体育运动而举办,能够体现各高校集体体育水平。我于1958年和1959年连续两年参加这项比赛。

    我们学校还举办了北京大学生田径运动会。那次我们学校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59年,我在北京马拉松比赛中获得亚军,达到了国家马拉松运动员的标准。

    中国矿业大学马驰_马拉松研究院_中国矿业大学马拉松

    在此期间,北京矿业学院涌现出六名运动员。当前五名运动员出现时,学校对他们进行了表彰,并按照达标顺序进行排名,并颁发了红色运动员服。他们分别是:第一名刘书谦(跨栏)、第二名董耀鲁(马拉松)、第三名崔云海(马拉松)、第四名辛成良(马拉松)、第五名朱长发(步行)。随后,6号林嘉琪(射击)荣获苏联莫斯科手枪射击大师称号。

    面试团队:

    是什么促使您开始研究高压水射流技术?

    辛成良:

    当时学校里有一位教授程大中,他是一名留苏学生。他在国外接触到了高压水射流技术,想把这项技术引进到我国,就给我介绍说他们有一个科研活动想让我参加。他去找了领导李文举当时,还说我是一名教师,在留守办公室做留守工作,发挥不了作用。现在需要科学研究,我可以做点工作吗?当时老板批准我去,因为我工作很认真。

    面试团队:

    您能介绍一下您的著作《高压水射流技术绽放中国》吗?

    辛成良:

    关于书名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书名初步定为《高压水射流技术研究》。编辑部表示,这个名称过于普遍、过于笼统,并不能反映我校乃至我国高压水射流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情况如此,于是大家终于坐在一起开会讨论此事。最后将“研究”改为“花开中国”,并用文学比喻将高压水射流比作一种“花”。想一想,每个家庭都有与这个专业相关的东西。水管一打开,“中国花开”。这种“花”并不是所谓具体的东西,但当我听到这个文学标题时,我觉得它确实很有意义。根据当时的国情,最终确定了书名。

    特别感谢辛成良老师对本文稿件的亲自审阅和大力支持!

    来源/《寻找·记忆——学校口述历史》

    图片制作/李艳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0047.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