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的威马汽车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员工工资被削减,供应商无法偿还,工厂几乎停产。是因为缺钱吗?
是的,但不完全是。近年来,威马的融资能力已经超越了“威小利”。港股递交IPO前共筹集资金350亿元。
但魏玛现在的处境比“魏小李”要差得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 ——产品不合格、销售渠道混乱、竞争对手过于强大。
这些都是原因,但不是全部。
如果你看看最近威玛的新闻,或许就能明白:“财务部门擅自启动项目”、“企业靠黄牛垫付千万项目”、“管理层给他们开绿灯”。自己的项目”等等,总结几个字——内部管理混乱,这也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诟病。
危机之下,威马管理层持续动荡,部分人“按兵不动”。
有时候,钱有了,人错了,可能就白费了。
李书福的“徒弟”沉晖能力不够?
最初,人是魏玛的“光环”。
当“互联网造车”尚存争议时,创始人沉晖就是威马金融的署名。
与浏览器出身的何小鹏、网站出身的李想、李斌不同,沉晖在汽车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
这就是WM加持的“可靠”基因。就连沉晖也为此感到自豪。他很早就立下了旗帜,“威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第一家盈利的新车制造商”。力量。”
百度、腾讯,还有红衫军、SIG等明星资本,以及各类国有投资,都愿意为威马买单。
而这一切,似乎都与沉晖的前雇主、吉利汽车掌门人李书福密不可分。
沉晖称李书福“相当于我的师傅”,“在创业之前,他教了我们很多脚踏实地的做法”。
正是在担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期间,沉晖主导的“吉利收购沃尔沃”案而名声大噪。
这段辉煌的历史也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沉晖觉得自己已经达到顶峰,“我不可能达到比董事长(李书福)更高的位置”。
沉晖选择自己创业,从吉利带了一批人,其中包括高管。这为魏玛后来遇到的各种问题埋下了伏笔。
▲威马汽车创始人沉晖,图片来源于新浪微博。
公开资料显示,创业初期,威玛核心团队由六位联合创始人组成,分别是沉晖、陆斌、杜立刚、张然、侯海景、徐焕新。除杜立刚(已辞职)外,其他人均与吉利有联系。
“造车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要通力合作。威马核心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是长期合作的,这也让我们成为一支具有很强凝聚力、凝聚力、执行力的团队。”沉晖 是这么说的。
是这样吗?
六位联合创始人中有一半已经离开。这期间,沉晖也做出了吸引互联网行业人才的调整,但效果一般。
2020年,原旅游事业部总经理刘立群、原首席零售官齐立人相继辞职; 2021年,首席增长官王欣、担任首席零售官仅半年的唐俊英、首席技术官严峰也相继离职。
这显然已经偏离了沉晖所说的有凝聚力、有向心力的团队。
找钱的能力是一流的,但在掌舵人的角色上,沉晖似乎有局限性。
在外界评价中,沉晖优雅、稳重,但也缺乏决策权,更多地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
《晚点晚报》援引多位员工的话说:沉晖的管理风格受到了他多年的留学经历和外企文化的影响。他是一位有教养、情绪稳定的老板,愿意放权,不太在意细节。
“掌权”的二把手就喜欢惹事吗?
与沉晖相比,联合创始人侯海晶在威玛的存在感很强,性格也非常独特:做事雷厉风行、追求效率、脾气暴躁。
▲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侯海晶。图片来自网络。
与高管频繁离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魏玛内部的权力多年来持续增长。
最初,侯海景负责产品和技术,驻扎在威玛成都研究院。后来,他负责整个业务系统,从车辆研发到车辆和机器系统再到销售。
侯海晶现在是公司仅次于沉晖的“二把手”。
他和已经辞职的卢斌、严峰都曾发生过“权力斗争”。
2019年,威玛销量不佳。原本负责营销工作的陆斌转而负责旅游业务,销售系统则划归侯海景管理。当时的主流声音是吕斌被剥夺了权力。
一年后吕斌辞职,这对于外界来说并不奇怪。
与首席技术官严峰之间还有一段激烈的故事。
严峰是业内最早接触车联网的人之一。他被沉晖招入麾下,是为了补充团队的互联网基因。他的主要职责是威马汽车的智能化。
据《城市圈》消息,2020年,严峰与侯海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原因是每个团队都制作了车机版本,并希望在即将上市的 EX5 Z 上使用自己的系统。 EX5 Z,车机系统有两个版本。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另一款WM汽车W6上。 “对于W6的车辆和电脑系统,严锋负责的智能网联部门开发了一套系统,侯海晶在成都开发了一套系统。最终,W6的车辆和电脑系统与EX5没有连续性。”界面自媒体《发电厂》援引WM产品部员工的话说。
最终还是燕枫离开了。
从背景来看,侯海景是制造业出身,这和技术研发、销售不是一回事。
在他的带领下,威玛的产品和销售情况如何?
数字很惨淡。
去年,WM停止发布月度销售数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0月,威马累计销量29284辆,同期“威小力”已突破10万辆大关。
丑陋数据的背后,是威玛令人堪忧的产品口碑。 2020年至2022年间,威马EX5发生多起自燃事故。
与同业相比,威马汽车在车型研发投入、产品升级迭代方面也缺乏亮点。
到目前为止,威马推出的车型都是基于第一代架构和平台,该平台的负责人是侯海晶。容易发生自燃事故的EX5是威马的首款车型,后续车型也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
EX5还引发了吉利控股起诉威马汽车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本案中,吉利索赔索赔金额达21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双方争议的焦点恰恰是EX5涉嫌抄袭。
据财新消息,在吉利期间,侯海景负责吉利SUV车型GX7的部分研发和量产,随后带领研发团队多名成员集体跳槽到威马汽车。
该案于去年12月一审宣判,历时4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决,原告胜诉。要求多家威马公司(被告)赔偿吉利控股、吉利汽车研究院(原告)700万元,其中包括经济损失500万元及停止侵权的各种损害赔偿。花了200万元。
此外,威马汽车将停止使用EX5车型上使用的五张汽车零部件图纸。法院经审理认定,这五张图纸相关信息均属于吉利汽车所有。
高层激励太好了
很难确定威马的高管主要专注于造车。
除了一系列的内耗之外,高管提供的高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威马汽车招股书显示,公司创始人沉晖和两名执行董事侯海晶、毕世宇分别领取薪酬12.62亿元、1.28亿元、3.48亿元。
庞大的薪酬结构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至于沉晖的12.62亿元,其中包括201万元的工资和奖金以及最多12.6亿元的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费用。
也就是说,201万是沉晖能拿到的工资,剩下的如果威玛不能成功上市,就很难变成真正的财富。
但这并不妨碍沉晖被热搜提及。 “威马年亏损82亿元,创始人年薪12亿元”一度成为热搜话题。
他本人也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不知道我的收入这么高,我老婆查我会很麻烦!”
在公众眼中,很难相信如今的魏玛,高层却还能拥有如此财富。财政困难是引发舆论的天价激励的核心。
魏玛这些年来烧了很多钱。 2017年至2021年,公司累计亏损达215.84亿元。
目前还不清楚火烧到哪里了。
在业内,威玛在鼓励高管开店方面也独树一帜。
据财新网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侯海景在调整销售体系后投资开店,最终成为威马汽车最大的经销商。
WM销售体系混乱也受到诟病。新造车品牌中,威马的返利占营收比例较高,2021年达到34.18%,年内共向经销网络合作伙伴提供返利补贴16.21亿元。
这些钱有多少进了魏玛高管的口袋?
今年1月,阿波罗旅游宣布拟发行股票收购威马汽车。
威玛能撑到上市完成吗?这可能不再是焦点。与其关注金钱,不如先看内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1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