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好奇心是指个体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主动探索未知、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个体遇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提出问题,并产生通过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19世纪以来,学术界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好奇心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它不是少数人所具备的特质,而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赋。和恐惧、焦虑等情绪一样,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自然的,也是生存的基础。在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获奖感言或传记中,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内在动力。他们往往从小就对科学知识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并对不确定性产生热情。性、新颖性、复杂性以及对探索的固定偏好。这种偏好是唤起和促进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拥有无尽的毅力和耐心。因此,好奇心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
好奇心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可以被引导和激发,也可以被限制和抑制。虽然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随着人的成长以及与他人、群体或社会的交往,好奇心会逐渐有一定的目标。例如,来自父母、老师、同伴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社会成员或群体的各种形式的奖励或认可,可以激发个体对特定活动的好奇心,并将其转化为求知热情、审美情趣、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惩罚、排斥等各种形式的明示或暗示的纪律,可能会抹杀个体天生的好奇心,从而扼杀其创造力。
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开辟人类认识的新领域和新成果。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结合,特别是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直觉思维。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探索和研究未知事物的心理倾向,促使人们不断求新求异,发现和提出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更是价值观的问题。创新的动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创新动机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好奇心和功利主义。好奇心源于内在价值,追求情感满足;功利主义来自于外在的评价。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科研获奖确实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强大动力,但功利主义很难带动真正的创新,尤其是颠覆。革命性的创新,因为这些创新的源泉在于基础研究。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指出,基础研究工作的原始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基础研究的过程是艰巨而漫长的。一个新现象从科学家发现到转化为技术和市场运作大约需要20到40年的时间。而且,基础研究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测。当科学家深入探索未知领域时,他很难预测这些新知识会产生什么确切结果。例如,1880年开尔文勋爵认为“X射线是一个骗局”,但X射线在现代医学中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和拯救生命。 1930年,卢瑟福认为从原子嬗变中获取能量是一个荒谬的猜想,但15年后原子弹爆炸了。在基础研究中,科学家就像在黑屋子里摸索。他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更不知道他的研究能取得什么成果。只有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才能推动他的研究。 。
构建好奇心驱动的科教融合体系
当前,以单一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的传统科技创新政策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现有科技发展范式遭遇诸多“增长极限”问题。例如,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的摩尔定律已经逼近物理极限。就连被各国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工智能,也面临着对机器学习主流算法前景的质疑。颠覆性技术的缺乏导致基础研究作为创新源泉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科技创新政策的根本考虑。强化人才培养中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强化科教融合模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构建好奇心驱动的科教融合体系。
加强好奇心导向的基础教育工作。好奇心驱动是指通过教育方法促进好奇心从内在驱动转变为动机驱动,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中科教融合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而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教融合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事实上,高等教育更注重对人类社会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和学术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学术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培养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引导。创新人才所需的基本素质仅靠高等教育是无法提供的。因此,应从基础教育时期开始加强孩子科学好奇心的培养。 。
我们注重选拔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通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帮助他们成长为未来科技领军人才。为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教育部今年在部分高校启动“强基计划”,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拔尖人才培养,把好奇心驱动和国家需求驱动结合起来,吸引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学生,成为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
出台更多国家层面基础研究支持政策,建立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研究不仅需要社会的自由空间和包容态度,更需要政府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基础研究可以为新技术提供原理,新技术又会拓展基础研究。因此,应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以适当形式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鼓励社会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多种渠道投入,扩大基础研究经费。来源: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系统,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集中精力研究。
(作者:李震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k666.com/html/tiyuwenda/23600.html